【供求失衡】大陸龐大生產力巨量輸港 高潮過後本土口罩大冧市

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藥房及連鎖店的口罩價格微升,市民擔心又再出現排隊買口罩的痛苦。
「你問口罩是不是不夠?其實不是,口罩很多。」社企品牌「masHker本土好罩」創辦禢彥勳(Denis)說。
香港口罩市場出現飽和,Denis說最大原因是「內地由下至上自發性地瘋狂生產,多到自己都不能消化」;口罩在中美貿易戰影響下出口受阻,香港成為大陸口罩集散地,每日都有大量口罩湧入香港。
事實上,「口罩機就像印鈔機」的時代已經過去,更有不少本土生產線選擇中途離場。Denis慨歎,他二月時用100萬元「搶」回來的口罩機,現在半價就能買到。縱使如此,他對前途仍抱有希望,認為未來必定很辛苦,但不會死。

文:郭延桐  圖:黃冠華

「masHker本土好罩」創辦人禤彥勳(Denis)說口罩機像印鈔機的時代已經過去。
「masHker本土好罩」創辦人禤彥勳(Denis)說口罩機像印鈔機的時代已經過去。

記者二月底首次採訪Denis,當時「masHker本土好罩」在葵興的廠房還未正式啟用,他在擔心口罩機到不了香港。事隔幾個月,再次跟進採訪時,發現口罩廠已具規模,設有無塵車間、三條生產線及接近20位員工,正在密鑼緊鼓生產口罩。Denis說,目前的目標是「盡快出貨給預訂客戶」,當時預售了2萬個籌,1分鐘極速派完,即要生產300幾萬隻口罩,整個預售計劃才叫完成。

遲交貨被罵「本土劣罩」

生產過程波折重重,所有狀況都是意料之外,Denis慨嘆香港口罩不易做。「本土好罩」3月初預售,口罩原本預計四月初正式投產,出貨日期定於四月底。可是,生產進度不似預期,未能如期出貨,網上更出現「苦主群組」。

「網上駡我們本土劣罩、駡我們不達標,質問我們連網站都沒有了,是不是已經倒閉,又駡我們(Facebook留言和投訴)十問九不應。」

Denis對此抱歉又難過,皆因困難實在比想像多,特別是口罩機。原來機器要通過相關的經驗和技術,不停調整,才能生產得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快:「買的時候聲稱一分鐘可以出100隻口罩,但原來初期沒有那麼快,一分鐘可出到30隻、60隻,已經是非常好狀態。」

在生產過程中,若機器有任何部分出錯,整部機就要停下來再調校。例如耳繩一卡住,連帶幾個口罩都會即時報銷,浪費的熔噴布會血本無歸,停機更令產量大減。

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但已經沒有再出現排隊買口罩的情況。
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但已經沒有再出現排隊買口罩的情況。

機器問題多多產量難達標

即使成功生產出口罩,亦瑕疵多多,慘被淘汰。當中超聲波技術至關重要,要將三層不同材料的物料結合,將兩邊耳帶在正確位置做四點焊接,還要在中間攝入鼻樑貼,一個口罩才能成形。成形的口罩,往往會出現多種狀況,高低耳、長短繩、四點焊結位有寬有窄。Denis說:「我們在試的過程中,真是浪費了很多、很多原材料,但真是沒有辦法,這些貨不能給消費者,我們堅持要給最好的。」

「口罩三層布的成本很高。」Denis說,三月時大量購入熔噴布,當時50、60萬一噸:「試的過程中,差不多浪費了接近一噸,扔掉的無法估算,沒有扔的都堆積成小山。面和底兩層,是防水和防污布,我都買3元美金一KG的,價格算普通,但每樣材料都是錢,所以如果皺了、不夠完美、耳帶上弄髒一點黑點、忘記上鼻樑條的,其實不影響過濾病毒功能,我會用,員工願意可以用,有需要的團體我們都樂意捐贈。」

早期需要「搶」回來的口罩機,現在已經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
早期需要「搶」回來的口罩機,現在已經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

全家來幫忙花錢如流水

「我看到很多網上留言,『我幫你計下條數,你們這麼多訂單,每張單收那麼多錢,你很多錢喔』,但其實我們很手緊,也已經很節省,基本上我現在還在借錢。」Denis逐一列出要用錢的地方:「我用200萬整了個無塵間,要求員工全部穿防靜電衫。每部口罩機接近100萬,現在有三部機在運作 。當然還有每個月的員工工資,日更早上8點到下午6點,有14至18人;夜更是晚上8點到早上6點,約10人,工資一人萬幾元,有數計。」

Denis身為老闆都要一身兼多職,搬搬抬抬、修理機器、甚麼都一腳踢:「其實廠長是自己做,爸爸、媽媽都是員工,我們一分錢人工都沒有收過,我自己都要去做。」Denis爸媽看到兒子那麼辛苦,曾勸兒子放棄,但Denis說真心想放手一搏。沒想到,父母最後竟然自願免費幫忙,更一家三口搬到廠房附近:「夜班少人,我自己做技術員;爸爸、媽媽做包裝員,經常做通宵。但我還要再借100萬,因為我們遲了出貨,可能要開始處理一些退款程序,還要請公關回覆電郵,請更多人趕出貨。」

「masHker本土好罩」在葵興的廠房已正式啟用。
「masHker本土好罩」在葵興的廠房已正式啟用。

申請資助失敗更能自由自主

政府早前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接獲103宗資助申請,四月下旬宣布,資助了20條本地生產線,當中不包括「masHker本土好罩」。Denis解釋,是因為時間配合得不好:「當初有想過申請,想預備得很好之後再申請,這樣機會會更高。但是,當我們預備好的時候,已經無得申請。」但他形容這是塞翁失馬:「申請到政府資助當然比較安心,不用血本無歸,但如果接了政府單,就需要先解決政府每月訂單的量,現在就比較自由,可以先提供給有需要的病友組織,不過就只能靠自己。」

「本土好罩」廠房有三條口罩生產線,及將近20位員工。
「本土好罩」廠房有三條口罩生產線,及將近20位員工。

一窩蜂生產本地廠商中途離場

翻查資料,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早前公布,20條獲批資助的本地口罩生產線,其中3條退出資助計劃,包括匯愛香港有限公司和尚芳製品有限公司。當局表示,有關資助名額已改批予另外三間公司。至於退場原因就各有不同,前者(匯愛)認為在市場自由買賣較好,後者(尚芳)則表示每月只能出產6萬個口罩,不能滿足政府每月200萬個的基本要求。

據Denis所知,當時政府提供資助,大家一窩蜂去做口罩,但現時已紛紛退場:「其實很多隱藏的口罩廠,開設了一條生產線,就當自己是一家口罩廠。很多這種零零碎碎的廠房,都在賣機轉讓。」至於離場原因,Denis說市場飽和是其中之一,或者是有機器但不懂得操作,又可能是缺乏生產經驗,都是退場原因。

口罩在生產過程,常常遇到不同困難,時有出現高低耳、長短繩等問題。
口罩在生產過程,常常遇到不同困難,時有出現高低耳、長短繩等問題。

內地口罩產量驚人無法消化

「我聽行家分享,有個內地客戶,一訂就訂了100部口罩機。你試想,內地情況是一間口罩廠就100部機,如果再多幾家,他們一日產量有多少?現在更誇張的是,整個內地這麼大,都在生產口罩,產量一定很勁、很驚人。」Denis對於市場狀況,感到有點無奈。

翻查六月至七月資料,其實已出現很多關於內地口罩廠的報道,標題都非常嚇人:「口罩潮急降,內地廠家半個月內勁賺變巨虧」、「口罩需求急跌!中國口罩廠家由賺變蝕損手離場」、「中國商人一窩蜂投資生產口罩9成廠商慘賠」;甚至還出現「口罩機淪為廢鐵」、「40萬一噸熔噴布跌至幾千」等報道。

Denis說,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內地由下至上自發性地瘋狂生產口罩;甚至連一些細廠房,都自發生產熔噴布:「本來不是做口罩的都改為生產口罩;本來生產口罩底、面布料的,都改為生產熔噴布,變了全世界都生產熔噴布。供應越多,價錢就一定會落。」但 Denis認為,幾千元一噸的熔噴布,選購時小心被騙,因為質量未必好。而他二月時用100萬「搶」回來的口罩機,現在50萬都輕易買到。

進入無塵車間生產口罩前,需要穿好防靜電衫,先消毒才能進去。
進入無塵車間生產口罩前,需要穿好防靜電衫,先消毒才能進去。

出口受阻大陸口罩湧港

內地口罩太多,自身無法消化,大量口罩湧入香港的市場,Denis親眼目睹:「我只講現在身處的葵興這座工廈,我每日回來,下面都有一堆堆內地口罩運來香港,所以其實香港口罩是足夠的。」

Denis猜測,這是由於中美貿易戰,很多內地口罩都出口不了外國,所以都湧來了香港:「有些是質素不行,有些是證書拿不齊,也有受政治手段干擾故意不批,很多都去不了美國,於是湧入了香港。」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國訂單多數都要N95,主要訂單來自醫療機構,對立體口罩需求大,反而普通市民不愛戴,對平面口罩需求不大。但是,無論本地或內地,都是以生產平面口罩為主,生產N95需要完全不同的機器,因此即使全球疫情不斷,口罩的外銷市場也不大。

本港失業率升至6.4%,16年新高。
本港失業率升至6.4%,16年新高。

銅芯口罩失敗市民寧選內地貨

政府早前向全民派發可重用60次的「銅芯抗疫口罩」(CUMask),但走上街看看,戴的人很少。口罩表面的布料是淡灰色、有橫間,這個設計非常不受歡迎,有網民說外觀似男士底褲,「搞到成條底褲咁」、「手洗時仲更加有洗底底feel」。除了外觀之外,功能上亦持續被唱衰,指口罩完全無用,甚至有毒,又質疑政府無招標便找廠商生產,是官商勾結。總之最後沒有多少人願意戴。

Denis分析,認為「多次使用口罩」可以減少廢物,對環境有好處,但亦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洗的過程要留意,亂洗會破壞防禦能力,而且對於老人家、傷殘人士等不太方便,這些人連自理能力都成問題,他們需要別人幫忙,才能清洗口罩,所以情願用即棄口罩。」他留意到,很多人寧願用大陸的平價口罩:「其實不是每個人都講究Made In哪裏(在哪裏製造),如果內地口罩夠便宜又可以勉強使用,很多老人家真是覺得無所謂。」

社企品牌「masHker本土好罩」創辦人禤彥勳(Denis)認為,堅持本土生產「辛苦但不會死」。
社企品牌「masHker本土好罩」創辦人禤彥勳(Denis)認為,堅持本土生產「辛苦但不會死」。

未來很辛苦但不會死

「如果真的用經濟學方法去計算的話,其實你跟內地廠商生產的口罩是無法鬥的,因為你成本一定高,沒可能鬥贏。」Denis說,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把本土口罩作為一種投資,而是當作社企營運,最重要的是幫到有需要的人,幫助到有需要的病友組織。

「堅持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的理念,其實是希望香港重拾本身的產業,繼續行落去,重拾對香港未來的信心。我覺得未來一年會很辛苦,因為很多外在因素影響,我覺得會辛苦,但不會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