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堅持「清零」對國民健康負責 文:文瑜

最近福建的疫情還沒結束,哈爾濱的疫情又起,對於每次疫情的爆發,政府都會嚴厲控制,嚴格遵守「清零」政策,而每到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清零」和「共存」兩種聲音。

關於「共存」,筆者發現,現在大部分國家基本上都不談疫苗保護率了,我們知道的疫苗保護率數據基本都是三期臨床的數據,一款正常的疫苗研發時間通常都要10年以上,埃博拉疫苗當時研發也花了5年,而且新冠又出現了變異的德爾塔變種,傳播能力是原來的一倍以上,但是疫苗它肯定是有用的,雖然染病率沒有被降下來,但是重症率和死亡率確實下來了,從而減少對氧氣和ICU的需求,對醫療機構的壓力也會大大的減輕。這樣就有了和病毒「共存」的基礎。

歐美等國在疫苗打得差不多之後,馬上就開放加躺平了,加上各種財政刺激和近零利率的政策,經濟都快速恢復甚至增長,比如說美國一季度GDP上漲6.4%,第二季度上漲6.6%。而只要有美國經濟復蘇的大背景在,各國印的錢最後都會被虹吸進入美國的金融市場,雖然是個大泡沫,但是就算是泡沫,它也是進入老美的口袋。普通國家在這個時候如果不跟著美國一起躺平,那就慘了。第一是人家有泡沫吃,你連沫子都混不上。第二是你疫情控制再好也沒用,別人都躺了,只要隨便進幾個境外輸入,前面花再多的錢沒用,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小國如果不與病毒共存可能就玩不下去了。

對於那些與病毒共存的國家筆者也能理解,首先開放之後死亡率重症率在可控範圍內,其次開放之後經濟壓力就業壓力都會極大的減小,最後你不開放別人也開放,其實這就是個囚徒困境,最優解應該是全世界一起犧牲10%的GDP,封上一個月,疫情清零後該幹嘛幹嘛,這應該是損失最小的辦法,但是只要有一個國家沒執行到位,那就玩不下去,搞清零的國家既犧牲GDP又浪費精力。

但現在還是有一些如中國等仍然堅持「清零」的國家,也不是沒有道理,從人道主義來講,沒有哪個疫苗敢講,打完了之後碰上突破性感染的也一定不會死人,除了生命另外一個就是後遺症,中國的研究者們在《柳葉刀》上也發表了一篇有關新冠後遺症的文章,他們研究了從2020年1月7日到5月29日,從武漢金銀潭醫院治癒出院的共1733名感染者的情況,其中約2/3在患病6個月後,仍然有一個或者數個後遺症現象。還有如日本東京都,約9000名新冠陽性者的後遺症問卷,9月6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在回復調查約3700人中,回答存在後遺症的有1786人,占到了總數的48%。

另一個就是中國人均醫療資源的不足,以及省市間、城鄉間醫療資源的不均衡。柳葉刀在2018年曾經發表過一個報告,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水準進行了打分,美國也就只排到了世界29,日本排12,新加坡22,韓國25,而中國排在第48,中等偏上,而新冠疫情裏中國的表現比這些國家都好,可能有人覺得這個排名不准確,各位仔細想想,中國在新冠疫情裏表現好,到底是因為醫生醫術高設備好,病人才出院速度快,還是政府控制的好導致的總感染率低呢?

而從純醫療角度上來說,要跟新冠抵抗,除了疫苗最重要的就是ICU病床數,現在每十萬人中國是4.6張,新加坡11.4張,美國34張,而一旦決定和病毒共存,總體感染人數肯定會暴增,這個時候如果ICU跟不上那就完了,可以參考印度疫情爆發時的慘狀。加上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三甲醫院北京有58家,上海43家,甘肅省19家,但他們人口和上海是差不多的。

如果中國決定與病毒共存,在死亡率上可能有三個結果,那一個是重症率沒有超過ICU容量的極限,這個就是皆大歡喜了。還有個可能是ICU全線爆滿,全國的新冠死亡率大增,還有一個我認為更壞的可能就是某些發達城市的死亡率很低,但是某些窮困地區死亡率會極高,難道上海人的命就是命,小地方人的命就不是命了嗎?這個時候它就已經不單單是個醫療或者經濟問題了,因為資源分配的不平均,它可能還會導致社會問題。

文:文瑜

學研社成員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