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根據消息人士透露,內地官員今年在幾場閉門會議裡,都向香港地產商傳達幾個重要訊息。該報道綜合各方消息,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中央要求香港最主要的地產商運用手上的資源及影響力,支持國家的利益,並協助化解恐致香港社會不穩的房屋供應短缺問題。換句話來說,內地官員叮囑港府及主要地產商要一同處理好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問題。
2. 內地官員表示:「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中央亦不會再容許「壟斷行為」;這講法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國家大方向脗合。
3.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地產商代表轉述內地官員的意思:「只要我們向社會回饋更多,我們就可以繼續做生意,業界需加緊解決房屋供應問題。」這意思亦即是,所謂「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主要還是要遏止多年來香港地產商以寡頭方式的「壟斷行為」,絕非指「資本主義」的市場主導模式會有重大改變。
4. 該匿名地產商亦指,中央提出過期望,但沒有明言策略或期限。但合和主席胡應湘則補充:「中央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只說你要解決問題……,不會顯得不耐煩,但會給你壓力。」結合兩者的講法來說,內地官員沒有言明解決樓市供應短缺的具體策略 (這明顯是香港特區政府及地產商的責任),但已開始給予港府及香港地產商壓力,要他們盡快處理好這個大問題。
5. 國家目前正在採取更廣乏的努力,使香港遵守國家安全法,而且要港人更加「愛國」。
中央官員多次對香港房屋短缺問題表示關注,筆者對外媒的報道,並不感到奇怪,只是由外媒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消息,事情始末尚有待進一步考證,而且在細節上可能未必精確。但無論如何,中央政府希望港府及香港主要地產商跟隨國家的步伐,並處理好「資本無序擴張」及「壟斷行為」,理應是一直以來的調子;其實多年來在大方向上從沒有改變過。
回歸24年以來,香港人一直沉迷所謂的「民主運動」,最終換來的卻是一個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平方呎的「地產城市」。港府受「反對派」及「港獨派」影響,土地及房屋改革一直無法推行。董建華年代的「八萬五房屋政策」最終「胎死腹中」;港府覓地建屋的能力亦受諸般原因被嚴重削弱。
自從《港區國安法》成立後,再加上「選舉改革」,「反對派」及「港獨派」被拒諸門外,從前的反對勢力被肅清,港府和香港地產商應該乘勢處理好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再也沒有藉口「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值得留意的是,無論是奉行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社會,對於「資本無序擴張」及「壟斷行為」都應該被遏止。西方國家一直都有「反壟斷行為」的法案,當行業「巨無霸」過份主導市場而影響國計民生之際,西方政府亦有責任把事情處理好,甚至乎透過行政及法律手段把「巨無霸」分拆。
此外,德國一直都有「租務管制」,新加坡則有「組屋」(公共房屋) 供絕大部分的國民居住。簡單來說,西方資本主義都有「房住不炒」的政策思路。
因此,在「一國兩制」之下,就算香港奉行資本主義,亦不表示港府可以默許各大地產商對市場作出「寡頭壟斷」,更不應該讓「資本無序擴張」。參考回歸前港英政府的做法,港府應該盡快推行有效的土地及房屋改革。以港英年代來說,最著名的當然要數《10年建屋計劃》。於1972年,當時的港督麥理浩提出一項公共房屋計劃,打算為180萬港人 (當時人口約412萬) 提供公共房屋單位,並於荃灣、沙田及屯門等地開發新市鎮。
眾所周知,香港並非沒有土地,全港尚有74%的土地有待開發,我們還可以填海造地。根據網上資料顯示,全港4大地產商手上,單是囤積多年的農地儲備便有高達1億平方呎,即大約929公頃左右。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如果以香港傳統屋苑「太古城」 (佔地21.5公頃) 來作比較,4大地產商的農地儲備便可以興建至少43個「太古城」。「太古城」裡有61幢住宅大廈,一共有12,698個住宅單位,城裡還有兩個大型商場,至少兩幢商業大廈和花園平台等等。現時,居住在太古城的人口已超過3萬人。屈指一算, 4大地產商手上的農地,已可供至少129萬人居住了。而且,太古城是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初中期興建的住宅項目,每一幢大廈大約只有30層左右。以今時今日的建築技術來說,地產商的農地或可容立更多居民。
既然當年的港英政府都可以實行那麼大刀濶斧的提出《10年建屋計劃》,現在港府及香港地產商還有什麼藉口可以繼續推搪下去呢?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