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氫能產業駛入快車道,香港也要跟上! 文:黃冰芬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在世界各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災害,傷亡和經濟損失不在其數。觀乎近年吹襲香港的10號超級颱風變得頻密,包括今年的「蘇拉」、2018年的「山竹」、2017年的「天鴿」等,嚴重威脅市民生命安全。上周颱風「海葵」帶來的強降雨列車效應,則導致大灣區沿海城市嚴重內澇。為應對全球暖化下的極端天氣,「低碳減排」是全球公共管理上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2015年195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成為全球範圍內推動低碳減排的重要里程碑。作為發展中國家及協定的成員國,我國亦致力於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並展現了責任擔當。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報告,就把綠色低碳和節能減排擺在突出位置,為生態保護建設、發展新能源、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政策和工作指南。

筆者關注國家的環保事業和綠色經濟,近月借考察內地不同省市發展生態、開發新能源等情況的機會,強化自身對這些領域的認識,以便更好助力香港和國家推進相關政策。例如,考察廣東湛江的紅樹林生態區,茂名的露天礦生態公園,江門專門研究減碳、碳利用、碳標準和碳交易的「雙碳實驗室」,佛山和雲浮的氫能交通產業,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零碳產業園等地點時,當地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和業界代表細心介紹,都令筆者不斷「補課」,更新認識,受到啓發。

說起內蒙古,很多港人或許不太熟悉。除了沙漠戈壁,可能會想起民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2022年,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均GDP超越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位居內地首位。那是產煤大市,以一市之力解決了25個省的「燃煤之急」,其「羊煤土氣」——羊絨、煤礦、稀土、天然氣,是重要的經濟發展支柱。儘管如此,在全國「雙碳」的大環境下,內蒙古也在加快向綠色經濟轉型。

在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筆者感受到氫能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和持續創新,企業已在研究不同形式的加氫設備,既有固定加氫方式、到站更換電池方式,也有方便如充電寶般的流動加氫機器人。該園作為能源產業園聚集了「風、光、氫、儲、車」五大高端新興產業,從材料、生產、消納到運輸端都有深度佈局,並促進上下游企業在氫能產業鏈中的落地和連結,同時也在積極開拓「一帶一路」市場。這一戰略佈局,為鄂爾多斯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讓我們看到國家在新能源發展上的堅定決心!

如今氫能源發展已逐漸走上發展風口,特別是為我國交通領域指明瞭重要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以氫作為燃料驅動的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將氫轉化能量產生電、熱和水蒸氣,全程零碳無污染,而且具快速加氫、氫電池壽命長、不走電及耐寒耐熱等顯著優點。現時內地長途貨車、垃圾車、洗街車、部分區域試營的公交車,都在加速引進氫電池,也有氫能車輛實現外貿出口。

能源技術改革必然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改革。在「雙碳」大背景下,香港豈能置身事外?《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在2035年前將碳排放量減半,並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目前,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是發電和運輸界別,分別佔比66%、18%,加起來的比重達84%。因此,香港邁向碳中和的關鍵政策是「淨零發電」和「綠色運輸」,而其中最重要一環就是能否發展氫能源。真心希望香港別再落後人前,要進一步變通政策,在發電、運輸等方面多參考內地新能源開發和應用。

文:黃冰芬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