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港股和消費均需「大換血」 文:吳桐山

疫後復甦幾個月下來,香港人憂心忡忡。政府日前成立了研究增加股市流動性的小組,想辦法搞活股市。同一時間,政府也準備推動夜經濟,搞活本地消費市場。看起來是兩件事,實際上是一件事。只不過一個是股市成交、另一個是商品零售市場成交。而兩件事的病因類似,藥方也類似,離不開——大換血。

我早年在深圳工作多年,2016年回流香港工作,當其時已經感受到:香港遠不如深圳。基礎設施、經營理念,方方面面都太老舊,缺乏活力。很多傳統報紙仍然日日夜夜反反復復說什麼香港是「購物天堂」、「美食天堂」,完全是活在過去。因此我2017年起已經在不同平台指出這一點,之後深圳GDP超越香港,輿論開始有一點危機感。我早已指出,數字是滯後的,實際上深圳已經遠超香港。不過早年香港人依然自我感覺良好,直到疫情封關三年過後,大家重回內地,才發覺差距甚大。

最新數字,截至上周六下午2時半,深圳市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今年查驗出入境人士累計突破一億人次,日均約40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0%,其中港澳居民佔比約為62.3%。香港輿論又開始出現一種聲音,說消費外流了,港人都北上消費了,本地的生意還不如疫情前。但這些抱怨毫無意義,水往低處流,你做得不如別人好,應該檢討自己,而不是埋怨別人做得好。

自問本來就是大灣區人,通關後我經常往返內地,剛過去的週末又帶同子女去深圳玩。我認為港人熱衷深圳消費,最核心的一點在於年輕活力。深圳近年新的大型商場如雨後春筍冒起,推陳出新,而且每個商場有新的定位特點。深圳的消費主力早已不是十幾年前的年輕人,人還是那群人,但已成父母,因此很多商場以親子為定位,注重玩樂體驗,一個商場內可以有購物、美食、機動遊戲、動物投餵、遊樂場等好多玩樂。

香港市場新陳代謝停滯

香港卻顯得新陳代謝停滯。過去這麼多年,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大型購物中心。海港城、時代廣場、新城市廣場等等,我小時候是這些,老了還是這些。沒有新競爭也不需要改革。今年新界算是有個新商場開幕,我第一日就去踩場,結果入面的店鋪還是那些熟口熟面的連鎖店,有幾間香港的、日本的,也有一些歐美品牌,反正來來去去都是那些連鎖店,去這個還是那個商場,分別不大。一開關,年輕人熱衷北上消費,令香港的老舊商場顯得更沒有生氣。

股市成交其實也是一樣。傳統老舊的藍籌股,多年來經營缺乏突破,難以吸引新資金流入。而中小型股票成為「老千股」集中地,就像那些「斤變兩」的藥房一樣,只會敗壞香港的名譽。

夜市只是形式、印花稅也只是交易成本,都不能從根本上救市。但治標的藥也是藥,不能說不能治本就乾脆不吃。治本之道,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股市,都需要去蕪存菁,關鍵是要引進新血、引入活水。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但不痛苦就沒有重生的希望。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