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就近期內地疫情作了通報宣佈,自去年12月初放開疫情管控以來因染疫死亡的人數將近六萬人。現在全世界都意識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類是無法戰勝新冠病毒,迄今研發的疫苗也無法像牛痘那樣一勞永逸地預防感染,只能減少重症和死亡,所以放開是大勢所趨。但因內地和世界其他地方抗疫步伐不一致而惹致近期一些國家對我們的不信任。實際除了中國,過去三年因為新冠疫情,國際上也付出慘痛代價。此時大家應該放下意識形態偏見,構建真正意義的命運共同體,齊心協力去解決後疫情時代的各種挑戰。
1月14日國家衛健委對外公佈,內地醫療機構在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期間累計發生染疫相關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病毒感染導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礎疾病合併染疫死亡病例54,435例。這是內地自完全放開之後截至目前最大的死亡數字,雖然和早前公佈的有所出入,但細想卻也是一種必然。回顧過去三年,美國疫情導致110多萬人死亡,歐洲是200多萬人。
過去三年世界都為此付出太多經濟和生命代價,不管是對國家還是每個個體而言,這幾年都是艱難的。國家層面,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切實考驗了各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個體層面,有人因為新冠離開,導致家庭因此破碎,加上高通脹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不確定性」成了人們共同的感受。當中國內地及時改變防疫方式,從全球經濟利益來說,大家應該是歡迎的,而不是搞意識形態孤立。
當然,此次內地的完全放開,除了於世界是好事,香港也得益於此。疫情之前,內地遊客人次一度佔全部訪港旅客人次的近八成。但疫情後,香港一直中斷和內地的聯繫,現在港人好不容易盼到與國家恢復正常通關,因當下不管港人北上還是內地居民來港,需要48小時之內的核酸而造成一些阻隔。據官方統計,內地赴港人士只佔預約名額三成。
兩地有核酸要求,我們也是非常理解,但筆者認為可以用抗原代替核酸,早在一年前,當時吳桐山就提過,可以用抗原代替核酸作為旅遊檢測的標準,正如近期世衛組織給其他國家的建議,確診的新冠患者通過抗原快測結果呈陰性可作為提前解除隔離的標準,這與筆者的建議如出一撤,既省時又省力。所以香港和內地應加快推廣用抗原代替核酸來便利兩地人員的流通。
這些年我們實在為新冠付出太多太多的代價,無論國外還是國家亦或者本港。既然放開已經是大勢,那就應該明白因時制宜。正如近期火爆的小說《三體》中,人類之外的力量來自迥異於人類文明的三體文明,回到現實世界,席捲全球的冠病疫情亦可作為人類之外的力量,倒逼着我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同心協力打贏後疫情復甦之戰。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