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至元旦的跨年倒數及維港煙花活動,吸引48萬市民和遊客在維港兩岸慶祝,香港出現過去幾年難得一見的熱鬧繽紛景象。但歡樂過後,卻出現大批內地旅客被滯留車站、口岸,未來順利離港的混亂。社會對這一事件的討論焦點,集中在如何在節假日高峰期,提高通關能力的問題。筆者則認為,大幅度提高通關能力之後,香港還須全面審視接待能力能否同步提高,在吸引更多內地遊客來港的同時,也須解決好「消化不良」的問題。
跨年倒數和煙花匯演結束之後,大批專程來港跨年的內地居民,急於過關返回內地,造成人群滯留的混亂,社會聚焦口岸通關能力不足的問題。確實,目前粵港之間只有皇崗和港珠澳大橋兩個陸路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本身的通關能力就較低,當數以十萬計的遊客,集中在同一時間想乘搭通宵巴士,經這兩個口岸返回內地,出現擠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多數的社會意見認為,應考慮在過境人流較大的節假日,延長羅湖、落馬洲兩個通關能力較大的口岸的通關時間,以高運輸力的鐵路疏導人流,日後,更須進一步爭取開放更多24小時通關的口岸,比如蓮塘口岸等。
去年初,兩地全面恢復正常通關之後,往返港深兩地的人流持續增加,要求提升港深兩地口岸通關能力的呼聲也日漸提升。上月底,國家發改委也已表明將開放更多24小時通關的口岸。可以預見,實現這一目標,只是時間的問題。
口岸通關能力不足,以及跨境、邊境運輸能力不足,值得關注,而更值得關注的還有香港整體接待能力是否足夠。如果接待能力不提高,只一味提高通關能力、運輸能力,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過去一年來,兩地居民交往日趨頻繁,每日都有數以十萬計的人流經港深陸路口岸過境,尤其是近期出現了「北上消費」熱潮,而內地來港旅遊消費總人數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香港社會擔心本地的消費流失,影響經濟復甦,因而期望特區政府能有措施,吸引更多內地遊客來港旅遊消費。
港區人大常委李慧琼,聯同幾名港區人大代表近日向中央提案,要求恢復深圳居民來港「一簽多行」政策,並研究是否進一步將這項政策擴大至整個大灣區,以回應社會的這一呼聲。
促進兩地居民往來,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兩地口岸通關能力,便利大灣區內地城市居民來港,有利兩地發展,也符合兩地民意的共同願望。不過,促進兩地交往,推進香港融入大灣區,必須要有整體的規劃部署,在提升口岸通關能力,便利內地居民來港的同時,也須全面做好相關的配套,包括全面提升香港的接待能力。
據內地的統計數字,深圳市的常駐人口在2020年為1,756萬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包含港澳)為8,662萬人。如果北上大灣區的香港居民總人數與南下香港的內地居民總人數相當,則大致上不會有嚴重問題,除非再次出現元旦那樣,數以十萬計遊客同一時間要求過關的情況。
不過,隨着香港進一步融入大灣區,兩地通關便利進一步提升,內地居民來港的數量必然會持續增加,一旦出現來港人數,超過本地接待能力的情況,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如何因應最新的發展情況,做好全面部署配套,提升接待能力,以及如何才能做好人潮管理,避免過多內地居民,同一時間湧入香港,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元旦跨年慶祝活動出現的人群滯留混亂,只是一個警號。據入境處的數字,當日來港的內地遊客,大約22.7萬,還不及北上消費的總人數多,只不過,這20多萬人集中在同一時間返回內地,而且是在大部分口岸都關閉之後的深宵時分,問題才凸顯出來。
深圳居民來港的「一簽多行」政策,為何開了又中止,其中的經驗教訓仍然值得認真總結。現在,香港再提出恢復「一簽多行」,更要求進一步擴大,香港自己應該先做好整體的準備,確保有足夠的接待能力,並且要確保有序開放。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