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香港的「反修例」暴動,似乎中國政府礙於國際形勢及對「一國兩制」之承諾,只交由港府負責「止暴制亂」。偏偏港府官員避事退縮,多番向暴徒讓步,表現未如理想,暴動持續七個月仍未平息,總會讓支持中國政府的市民感到失望及痛心。
大家或許會在想,為何中央政府任由港府妥協退縮?甚至乎不只反對派囂張跋扈,連部分本地富豪、權貴及個別建制派元老,亦一同向港府逼迫。難道「一國兩制」,真的是中央政府的「軟肋」?為何中央政府在香港問題上會如此沉默?
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及美眾議院剛通過的《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中國政府暫時的反應都十分冷靜,未見有激烈的反撲。莫非中國真的不敢招惹美方,所以才會如此退讓?
關於中美之爭,中國政府似乎是「只守不攻」,是否正處於劣勢呢?
其實一直以來,中方的「反制」盡量講求等齊,面對美方的壓逼及攻擊,亦會給予對方同等的壓力及傷害。正如堅守城牆,仍會兵來將擋,把敵人殲於城下,不是一味的消極防守。例如在貿易戰上:
(1) 每次美方加徵關稅,中國一樣會向美方的貨品徵稅作回敬,往而有復;亦會罷買美國大宗商品,嚴重打擊美國商人的利益。
(2) 中國已開始拓展其他國家的能源及大宗商品之進口,並打算在中、長遠計劃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中國與俄國、中東及非洲合作,甚至乎可減少使用美元,加快「去美元化」。
(3) 中國以適度貶值去抵銷關稅對中國出口貨之影響,並對不同行業進行補貼。
整體而言,中國每一招都是強而有力的反擊;使對方也會感到「痛楚」,並且會「受傷」。重點是,中國的「反制」志在增加美方在「制裁」時的成本,但又不會向美方主動攻擊,是穩守「㡳線」,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這亦是國家一直以來對貿易戰「不願打、但不怕打」的態度。
在貿易戰上,中國明明一早已表明立場與底線,但美國仍在這兩年間不斷逼迫中國,拖拉至今,一來是為了拿到更多好處,二來是想藉貿易戰拖垮中國,三來是希望以長時間的反覆談判,製造中國的內部矛盾,並誘使中方犯下技術性之錯誤。
此外,儘管中國的綜合國力尚未能取代美國,亦不見得在短期內有能力坐上「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但中國的貿易總量及工業生產鏈之完備,已勝過美國,實有挑戰美國之可能性。縱使中國此刻未必有能力和意願取代美國,但中國之持續發展,挑戰了美國單一霸權獨大之局面,促使世界走向多極,列強發展至寡頭競爭的形勢,或有可能動搖「美元霸權」之地位。因此,美國縱然知道中國願意讓步的程度,亦深明中國之「底線」,但為了遏止中國的發展,就算自身利益有損,亦會堅持繼續向中國逼迫。
美國綜合國力較強,但中國之國內生產鏈較完善,貿易總量已較美國高,在世界經濟一環扣一環之情況下,美國單純在貿易戰上奈何中國不得,才會先攻中興,後打華為,接着還煽動及支持香港的「顏色革命」。就是因為美國無法在貿易戰上拖垮中國,才會有一系列的小動作。
這兩年以來,美國的攻勢排山倒海,洶湧而至,可謂多元化之極。中國的反制卻不見得很太震憾。中國是否處於下風呢?
其實,四十年多來,中國和平崛起,靠的是發展經貿,與各國互通有無,對內注重基建,對外兵甲不興,從來以談判協商來代替攻伐,盡量包容及讓步,但自身的「底線」卻是交代得清楚明白。但如果美國再踏前一步,中方必會強烈反抗和報復,再無任何談判餘地。
中國政府發展至今,正想盡辦法避免與美國開戰或全面衝突。因為只要維持和平現狀,中方就算讓利,只要堅守「底線」,繼續發展下去,中國的形勢將會越來越有利。
這幾十年以來,中美兩國的發展大相逕庭,美方窮兵黷武,中方則和平崛起,正是中美國力此消彼長之原因。
近年,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除了中國之外,似乎已無其他國家可以與美國談判及拖拉至少兩年。中國能長時間守住「底線」,就證明中國經濟的韌力及政府之能耐。中國政府既然可以向美國「說不」,即證明「不願打,但不怕打」之言非虛。
如果美國、台獨及港獨勢力再踏前一步,中國自有本錢及方法制衡。以中國政府多年來的風格來說,都是在「底線」前拖拉,但只消對方越過「底線」後,必會有強列的反撲及報復。
作為支持中國的市民,一方面不必要太神化中國政府之能耐。中國面對世界第一強國的全方位攻擊,自然不可能在每一個環節上都應對得理想,在單一事件上,亦肯定會有顧此失彼,無處着力之情況。但同時間,又不必太擔心「阿爺」。中國政府始終堅守着「底線」,在戰略上保持定力,就算略為處於下風,仍沒有任何敗象。
看着「阿爺」南征北伐,在旁納喊助威,當然容易,也會很開心。相反,靜待時機和保持冷靜,才最納悶,並不是人人能捱得過去。
戰國時,「秦弩」太厲害,廉頗堅守不出才是正道,縱使不一定能勝,但卻是最穩妥之策略。大家總不會因為「納悶」或感到「面目無光」,而希望趙國易將,改以趙括迎戰罷?而且,誰說廉頗守城時,不會殲敵?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