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條影片錄得一名初小女生在港鐵車廂內向媽媽訴苦,情緒頗為激動,網民跟拍錄影並上傳網絡,引起網民熱議。片中女孩多次表示自己「好辛苦」,提及不喜歡上學、不想上學、母親不理解她、被同學排擠和「無人同我玩」。女孩強調沒有人喜歡她,每個人都不願意和她一起玩,相信非常影響她的情緒。筆者也認為其師長要好好了解情況,畢竟孩子在校園的社交生活對個人發展和心理健康影響深遠。
又是「教育制度」的錯?
然而,影片下多則留言將女孩的情緒失控歸咎於教育制度問題,指控功課壓力大,「小朋友很慘」。姑且不論單憑一段影片(實質是聲音為主)無法分析女孩激動地抱怨的真正原因,即使單憑女生說話內容也明白她面對的一大問題是與其他同學相處困難,而不是「壓力爆煲」。
近年,大眾習慣一股勁把學生事無大小的「問題」都歸咎於教育制度,尤其是課業壓力大簡直是萬用的代罪羊,這種慣性論調對幫助學生成長發展有害無益,往往令我們誤判問題癥結。孩子情緒「失控」不僅牽扯到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還可能與家庭、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動輒抨擊整個「教育制度」,無助解決問題。
人際關係隨時比功課帶來更大壓力
女孩表達的困擾涉及校園人際關係,這正是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近日就有兩間傳統名校發生暴力事件,涉及校園欺凌,可見如何善待他人、學習處理人際關係及調適情緒是社會各界必須認真看待的教育問題。新一代吃「電子奶嘴」長大,自小生活在網路世界,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並學會以正確的方式與他人相處,是教育界的重要課題。
不少孩子面對真正的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時缺乏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家長必須與子女多溝通,盡早協助其疏導社交壓力。新一代生活在自媒體的世界,某天忽然要面對一群陌生的網民也未可知,社交生活隨時更容易使人「壓力爆煲」。試問那個女孩怎會想到有人會錄下她和媽媽抱怨的內容,再有那麼多陌生人評論她與母親?
可能真的是「教育制度」的錯
生活在一個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也可以通過網絡把自己的想法傳播出去。在這個自媒體和社交平台交織而成的網路生態,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被無限放大。全程跟拍一個小孩子情緒失控,然後上傳網路,對孩子及其母親的影響都不可測。網民七嘴八舌發表應如何「教女」之時,筆者倒希望有人可以告訴那位母親減壓的好方法,紓解和女兒對話被「放上網」的心理衝擊。
社交媒體普及,要避免個人的言論和行為隨時成為網路熱話,只好小心言行,在公眾地方更加謹慎。對於小女孩和她的母親來說,面對網絡上的負面評論和指責,應當如何處理?若該母親或女孩向學校求助,校方又當如何伸出援手?或許,我們確實需要從此角度審視我們的「教育制度」,反思我們有沒有足夠準備以協助學生甚至家長適應生活的新挑戰。我們也要反思為什麼有人聽到一對母女對話,便會全程跟拍錄音並上傳網路,究竟教育制度是不是真的出了問題?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