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認知作戰的常見套路 文:陳凱文

上篇文章提到,中國現階段貿然改行所謂的「與病毒共存」,將有可能對國內經濟、社會安定,以及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不穩定因素,而在當今的國際政治格局下,西方國家倒是希望中國出現動盪,所以他們可能會發動認知作戰,由外媒和「在地協助者」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忽悠香港和內地民眾,乃至是建制當中的決策者,從而讓內地或香港放棄「動態清零」,或者令現行的抗疫措施破防,使全國跟西方一樣被逼「與病毒共存」。

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說法,便是宣稱新冠病毒變種為omicron之後,毒性和致死率已經大幅降低,已經變得像「大號流感」一樣。由於香港在今次第五波疫情中,死亡個案以沒接種疫苗的長者居多,加上不少成年感染者是輕症,痊癒後亦未有後遺症癥狀,又或者尚未顯現,這些人便有可能產生omicron殺傷力不大,現行抗疫措施不過是小題大做的感覺,最終自覺或不自覺地成了鼓吹「共存」的助力。

第二種是宣稱疫苗接種覆蓋率只要夠高,加上抗疫措施破防後,感染者痊癒後會產生抗體,整個社會自然會形成所謂的「群體免疫」,香港部分所謂「專家」便鼓吹此一做法。跟西方過去的「自然群體免疫」不同,他們承認感染者痊癒後,未來仍要接種疫苗,接種過疫苗者則要再打更多疫苗,即是以接種疫苗為主要抗疫手段,但是不再追求本地個案零確診的「社會面清零」,所以主張放棄其他社交距離或入境檢疫措施。

第三種說法的焦點,則是主要放在經濟層面和「代價」之上。他們往往會先引用上述兩種「醫學」觀點,證明沒再必要追求「社會面清零」,同時批評內地和香港的「動態清零」政策太緊,造成的經濟代價太大。這類言論既會由外媒負責傳播,亦會由外資或者本地商界發出,部分建制內的商界代言人,乃至是受商界豢養的筆桿子,亦會齊齊「發功」,藉此製造輿論壓力,部分的地方政府領導層,亦可能會因此而在抗疫方針上出現動搖。

第四種說法屬香港特有,某程度上是部分建制中人,因受認知作戰影響,或者因為各種緣故,因而在抗疫方針上出現動搖,並以香港的本地因素,作為抗拒某些防疫手段的理據,例如拿香港的「一國兩制」說事,強調香港抗疫亦要奉行「兩制」,例如宣稱香港抗疫既已破防,不如作為「與病毒共存」的試點等等。

上述四種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言論,例如:針對反政府的非建制支持者,便會宣稱內地和香港繼續堅持「動態清零」,只不過是「面子問題」;又例如:有些人會自稱中間或溫和建制,然後宣稱抗疫策略不應「政治化」;對於公共衞生問題不太認識的普通市民,又會有人似是而非地拿流感說事,指流感亦從未能夠清零,以此質疑「動態清零」的方針「不科學」,以此爭取不同立場的市民支持所謂的「與病毒共存」。

某程度而言,西方在抗疫上的認知作戰,已成功發揮作用,特別是部分市民已出現抗疫疲勞,而部分人或界別又因抗疫而出現既得利益受損,再加上部分建制中人因為頭腦不夠清晰,或者因為其他緣故,而令他們在抗疫策略上出現動搖,並且自覺或不自覺地支持所謂的「共存」主張,當中所產生的影響力,比外媒或「在地協助者」更大。

由是觀之,在抗疫策略的所謂爭議中,某程度上反映着部分建制中人,存在着一些意識上的問題,才會在對方發動認知作戰下出現動搖,而這些問題不但會影響香港和全國的抗疫大局,長遠而言還會讓整個建制在未來的宣傳戰中,長期處於被動和劣勢,最終有機會影響香港未來的管治和社會穩定,奈何本文篇幅已頗長,部分建制中人的意識問題,便只好遲點另撰一文再說。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