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才與教育配套 文:鄧家豪

特首李家超出席活動致辭時提及2023年首十個月各類輸入人才計劃,諸如「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計劃)等收到超過18萬宗申請,約11宗獲批。這些來港人才有不少攜同子女來港,為整個教育生態注入活力,教育界也應及早制定方案應對新生源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學校資源配套

隨本港搶人才政策持續推行,學生人數回升,學額需求自然增加。當局必須適時檢討學校資源是否足夠,尤其是教師供應是否能配合學校需求。除了提供學位,教育界也必須為新來港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好準備,照顧好新來港學生,維護香港教育的良好聲譽。

不少新來港學生將要成為「插班生」,他們將面對不少來自生活和學習的新挑戰。學生隨家人初來乍到,生活圈徹底改變,能否融入校園,認識新朋友,將影響其身心發展。學校應向這些新來港學生提供適切輔導,協助他們融入全新校園生活,關懷其心靈需要及精神健康。另一方面,新生對原校生也是一種「突如其來」的改變,原校生也需要教師鼓勵和輔導,才更容易了解和接納新生。要減少新舊生的摩擦,令他們相處融洽,教師的關懷和輔導必不可少。

新來港學生的家長和學生也需要時間熟悉新課程和教學模式,新生很可能要建立全新學習習慣,部分成績可能退步,壓力不少。學校應該密切留意新生學習進度,向學生及其家人詳細分析情況,令他們儘快了解本港教育體系,認識自身強弱之處,儘快適應。其實筆者所認識的不少新來港父母都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常在網絡收集不同相關資訊,期望多了解香港的教育體系和學校。無奈網絡訊息來源五花八門,其中時有不實資訊,令家長誤解實況。

協助新來港學生認識香港學制

為了令新來港的學生更好地融入香港的教育環境,專業講座和諮詢服務非常重要。教育界有責任向這些家長和學生清晰傳遞香港的教育理念、課程設計和評估方式等。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津貼中學議會、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就率先合作,於下月舉行第一屆「(大灣區)香港學校教育展」,期望向家長提供有關本港學校的資訊,據大會所述,報名學校過百,相信展覽內容必定非常豐富。

這些新來港學生能融入本地教育生態,將影響未來教育質素乃至人才儲備。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協助新學生了解香港文化及制度,長成未來社會棟樑。學校可有系統地安排不同的師友配對或學長學者計劃,連結新生和合適人員,幫助他們融入社區。

本地校外教育機構應發揮作用

香港校外教育機構林立,反應靈活。筆者認為不同機構應與學校及相關部門積極合作,提供專業的教育諮詢服務,變相助力各類人才入境計劃更有效地「落地」。來自不同地區的新生和家長背景和教育需求各異,這時正是校外教育業者發揮市場觸覺,提供個人化服務的好機會。

「搶人才」如火如荼,為這些人才的子女提供良好教育需要各界群策群力。我們要致力於創建一個更開放、更包容、更創新的教育環境,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學生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教育系統能適應「搶人才」所帶來的變化,有利全港學生福祉。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