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政治應該是和而不同 文:陳祖光

自一九八二年港英政府在香港引入區議會選舉制度,很多人認為這就是香港民主制度的開始,亦有人覺得由此而產生的政黨政治,是這種制度下的自然發展。可惜,本來應該從正面思考政黨和參政者間的理性競爭,所產生的理想代議政制的結果,卻變成政黨間的惡性鬥爭,私相授受。候選人在選舉時的明爭暗鬥,街頭叫罵攻擊,互挖瘡疤,起底抹黑,到議會議事時議員政黨運用種種議事規則的漏洞,「拉布」拖延,刻意缺席做成人數不足,甚至在議會上行使暴力阻礙。最失去理性的是反對派對政府施政,無論議案是否有利民生,皆作出必然反對的失去理性的反對行為。竟然有人認為,這都是民主政治的合理發展,總覺得有點荒謬。

中華文化思想對於議事,是主張「和而不同」,重點就在這個「和」字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議事時雖然各有所見異,卻仍以和平為要,是以事論事,各抒己見,以義理為先。可是在港英年代引入的選舉代議制度,發展到2019年區會選舉的過程、結果和後來議事的形態,似乎是「小人同而不和」的模樣,都是迎合某種勢態,作附和某些反中央和特區政府的言論,不以社會穩定,市民生活作前題,只是自相為利的議會政治,呈現成小人政治之爭,完全不利於社會民生。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曾指出「過往選舉制度下衍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想必就是「由小人同而不和」而生,正如司長所說「有人完全冇落過區,叫幾句反中亂港口號就能當選。」再加上外國勢力的陰謀和干預,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治安的「黑暴」便由此而成。

新的區議會選舉制度下,確保了候選人都是愛國愛港,令區議會回歸原來諮詢角色。將來的區議員都是愛國愛港,應該可以減低香港市民對候選人的疑慮,更容易選擇認為最能代表自己向政府表達意見的議員。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市民應該行使自己手上一票,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市民代表,更完善香港的政治制度,確保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得到貫徹推行。

然而在「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雖然在這個區議會平臺的參與者的背景都得到保證,最後還是要依賴議政者的操守和態度。在中華文化崇尚的「和而不同」下,將自己的意見勇敢無畏地代表市民説出來,不畏強權,不受利益迷惑,不怠惰偷懶。在議會議事的據理力爭下,既然要爭,也應該是「君子之爭」,是「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的情操。

中華文化核心思想,早就闡釋了理想政治的模式和議政人品質的要求,只是過去特區政府內的主事人,皆抱著「隔離飯香」的態度而已。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