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低價旅行團」的想法給人何不吃肉糜之感 文:吳桐山

近日「低價旅行團」擾民一事成為城中熱話,香港社會更是出現抵制「低價旅行團」的聲音,認為有損香港形象,最終導致旅監局不得不出手。但一刀切禁止低價團難免有點何不吃肉糜得味道,世界上很多旅遊國家都存在低價旅遊團,而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國際化城市,自是更應該多包容各種消費群體,我們不能剝奪那些基層百姓旅遊的權利。

隨着兩地復關,內地旅行團來港的人數越來越多,這本來是一件大好事,但因為業界缺乏人手,導致一些食肆門口大排長龍,對附近居住的市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卻被媒體利用「旅遊團在公廁附近吃泡麵」、「旅遊團在路邊吃兩鎹飯」等標題大做文章而引發兩地民眾關注,最終旅監局出面要求3月30日之前,相關持份者落實改善人流管理的方案,但哪怕旅監局出手了,香港社會還是有聲音認為低價團有損香港形象,建議減少低價旅遊團。實際上這種消滅低價團的想法真的可取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旅遊行業運行的規律,旅行社常分為組團社和地接社兩種,組團社負責攬客,按照「人頭數」賺錢,地接社負責接待,讓遊客多購物賺提成是很多地接社的利潤來源之一。而這些低價團被內地的組團社攬收之後以人頭的的形式賣給香港的的地接社,這些人來了香港之後要吃飯,要住宿,但本身團費已經很便宜了,根本不賺錢甚至會蝕錢,就只能靠着帶這些人去購物,在回佣裏面賺錢。

而在疫情之前,根據入境處的資料,2018年整體訪港旅客達6515萬人次,其中內地就佔比接近8成,也就是5000萬左右人次,這5000萬人裏面難道全部都是富人嗎?我相信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現在香港與內地基本同文同語言,普通話是通用的語言,兩地市民溝通是沒有障礙的,參團旅行的大部分都是貪便宜或者說消費能力比較低的人,而那些高消費能力的人大部分都選擇自由行,這樣可自由選擇想要住宿的酒店和自己喜歡的美食,而那些更高階想了解香港文化的人,更不會參加走馬觀花的傳統旅遊團。所以大部分參團的人本身就是衝着便宜才來的。

但我們能因為消費能力不夠就拒絕這些人來港嗎?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就居住環境而言,有人住山頂豪宅,也有人住深水埗劏房。同樣有人說說,劏房影響香港形象。那我們能一刀切趕絕劏房嗎?那窮人住哪裡呢?杜絕低價團也是同樣的道理,是不理想,但如果扼殺掉低價團,那每年怎麼可能有幾千萬的內地遊客來香港呢?

社會上一直存在各個階層的人,有富人也有窮人,而這種低價旅行團吃盒飯的情況也不是香港獨有,新加坡、泰國、哪怕歐洲、美國等也都存在這種低價旅行團街面吃盒飯的情況,我們不能受自媒體為了博眼球的文章蠱惑,而杜絕低價旅行團的存在,應該尊重每個人對旅行的嚮往。窮人也都有享受旅遊的權利,窮人不能來港旅遊這本身就是一種歧視,這和香港是包容多元化的城市理念是違背而馳的。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