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為何要派錢買「窮遊」? 文:寒柏

「小紅書」的某些貼文,有內地網紅教網友如何藉港府派發的旅遊券,分文不出便可以「窮遊」香港,說得十分有趣。

筆者沒有對網上的流言進行考證,以常理推斷,港府就算對內地旅客「派錢」或派發「優惠券」,整個項目肯定會有「限額」,不可能源源不絕的派發,亦應該最終會鼓勵旅客作出更多的消費。例如每名旅客派1000港元,好歹也要使他們留港額外消費3000港元以上,才會較為划算。小紅書裡的網紅建議網友分文不出,應該是比較極端的做法。

大家對香港旅發局的推廣細節不必太深究,我們只看宏觀層面的事宜。為何港府要派錢買「窮遊」呢?

香港的酒店住宿、機票、交通費用及飲食開支等都是整個亞洲區裡最貴的,比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都還要高。在環球經濟不景氣期間,由於有聯繫匯率,我們不可能透過港元貶值以增加整體競爭力,香港只能透過慢長而痛苦的通縮,才可以逐步把物價重新調整至合理及有競爭力之水平。

在經濟低迷期間,大家只能「鬥便宜」。香港的物價一時三刻裡跌不了多少,便立刻被「比下去」。以現時的物價來說,莫說是吸引遊客,連本地消費也留不住。

在這情況下,港府便想到「貼錢買遊客」。既然遊客投訴物價太貴,商家不肯減價,業主又不肯減租,便只有由港府出資「補貼」了。

港府一直都有這種「派錢」的做法。當港府有盈餘時,曾向全民「派錢」。但後來大家發現港府的系統太差勁,向市民「派錢」增加了銀行的工作,幾年後便有人想到派「消費券」。其實,派「消費券」的支付系統,亦可以用來「派錢」,但向市民「派錢」,未必可以惠及商家,港府便堅持派「消費券」了。當港府還有儲備,但經濟不佳的時候,港府還可以「振興本地消費」為名,向市民大派「消費券」。「派錢」成為港府的「殺手鐧」。

在疫情期間,港府的抗疫工作亦包括了「派錢」。首先是向受疫情影響的工種派錢,然後便是以「保就業」的名,大派幾千億港元予全港各大小機構,當中居然還包括私營醫院、連鎖藥店及銀行等等。

現時,旅客不夠多,港府的應對策略依然是「派錢」。但如今在港府財赤將超過1千億港元,還要動輒「派錢」,似乎有違「審慎理財」的原則。

其一,絕大部份旅客會為了區區1千港元而選擇來港而放棄到其他地區遊行嗎?其二、如今絕大部份內地旅客皆來香港「窮遊」,為何港府要出錢「買窮遊」?這對香港整體經濟會有幫助嗎?

港府出錢「買窮遊」,或許可以看到其管理問題。港府向各部門指派相應的KPI,但似乎沒有相對應的成本效益作為考核。各政府部門似乎便只確保「錢使了」,或「工作做了」便算,根本完全沒有考慮事情之本質及意義。

在「鬥便宜」的大環境裡,港府推廣旅遊業根本是「緣木求魚」,而且「浪費公帑」。就算相關部門迫着要為旅遊業做點事,亦不妨可以反過來請業界「贊助」,為何老是要港府出資呢?其次,向每名旅客派1000港元,還不如搞「大抽獎」,讓極少數幸運兒入境後有可能獲得10萬港元以上的獎金及獎品,並大肆報道,這不是更有話題嗎?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