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資產問題除了反映在樓市外,近日新聞報道的士牌價再次跌到新低,也造就了另一批的負資產。有不少財經人士甚至預言在未來數年內,的士牌價會跌穿100萬元。由十年前的士牌價超過800萬元,跌至現時僅約230萬元,高位跌七成,智慧出行聯合商會主席周國強直指已經有75%的車主成為負資產。

資產大跌七成,持有人有意見激動,會想盡方法防止下跌,尋求資產價值反彈,這個可以說是自由市場的根本。這也是處理的士問題時,政府最需要小心處理的部分。因為對比起其他交通工具,的士作為交通工具,政府需要面對的持份者乃完全不同。
Uber等白牌車來港多年,現時不少中資企業對香港市場虎視眈眈,可以想像未來網約車將會成為香港的主流,這也是的士牌價急跌的原因。

很多時新聞報道去討論的士牌價時,都會去到講的士司機搵食如何艱難,但筆者需要一再強調,白牌車的問題,對比起的士司機,其實更多是的士車牌持有人與政府間的問題。
香港奉行「一國兩制」,經濟上實際資本主義,網約車及的士本來工種及工作要求就非常接近。甚至有租車公司提供面向網約車的租車服務,與的士牌照持有人向車主收車租的原理接近相同,對很多的士司機而言,相對地是很簡單的經濟原理,有點像「東家不打,打西家」的概念。筆者很大程度上認為,討論這些問題時,的士司機與的士牌照持有人必須視不同持份者去處理。
當將的士司機的問題,與的士牌價的問題分開時,便會發現問題的核心更多是傾向的士牌價持續下跌。當的士業界的訴求是要求立法監管白牌車,筆者就會很奇怪,監管白牌車對於的士牌價,以至的士司機生計的問題究竟有多大幫助。
網約車乃大潮流,包括內地在內,全球各地都越發盛行。政府即使要監管白牌車,難以想像會有一個很高的門檻,充其量可能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後,設下一些持有牌照年期的限制,可能是需要在政府登記,或者設有類似的士司機牌一般的考試制度,筆者想像到最嚴重者可能乃保險或車款上的要求。但監管白牌車後,對網約車業務而言,隨時是雨後陽光,更多內地及各地企業有意來港發展相關業務。
回看歷史,向公眾及商界出售的士牌照,源於殖民地的制度所致。政府有幾大程度需要為過去政策而負責呢,甚至諸君都不能稱該政策為出錯之時。負責很可能不需要,當有一定比例人持續對政府不滿,政府在其他層面上又能否彌補他們的考慮呢?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