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還是嚴防,都是一個大問題 文:悠然

昨天,美總統拜登感染新冠,讓新冠出現以來,在任美國總統的新冠感染率達到了100%。

又在昨天,香港新增4375宗新冠確診個案,新增個案突破4000宗,顯示本地個案有上升趨勢,或會對醫管局構成壓力。

縱觀各大媒體,我發現自己是少數還關心新冠疫情的評論員,更應是極少數不相信新冠已是流感的人。

新冠在與不在,更多是防疫有沒有選擇的問題。

在剛過去的7月19日,美國眾議院辦了一個關於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19)的聽證會。內容頗為嚇人,新冠長期症狀已經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其經濟與公共衞生方面的影響非常巨大和深遠。

在美國,因新冠長期症狀而無法工作的人數,佔了全部美國勞動力人口的2.3%,新冠長期症狀對經濟的影響還包括「患者勞動生產力下降、患者醫療支出增加,以及其他勞動者因照顧病人而損失的生產力。」

就在上周,英國國家統計署(ONS)最新的數據出來了,就是不管感染的是Delta、BA.1還是BA.2,打完三針疫苗並感染新冠病毒12周之後,仍然有新冠長期症狀的風險都是4%左右。

4%患者有新冠長期症狀,這和筆者的觀察頗為接近,經過上一波大感染,朋友有全癒的,也有少量是終日氣色不好,要靠中醫調理的。

我作過一個簡單的計算和比對,發現最近這一次疫情,超額死亡率約是總人口的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五。

香港公佈的數字是死亡超過千一,但香港數字採用嚴格標準,如感染之後一個月死亡,也會算作新冠死亡例。以表現最好的新加坡為例,從去年秋天放開到現在超額死亡正是萬分之五了,台灣超額死亡也超萬分之五。

簡單來說,躺平就是死亡率約是總人口的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五。以香港750萬的人口規模,躺平代價則約在4000-8000人死亡左右。

我們可以中國作預估,計算一下嚴防的代價,據上列的死亡比例,如果中國躺平死亡人數就是約70-140萬。

從1-2月數據看,如是沒有疫情,中國GDP增長5.5%沒有問題,現在實際只增長了2.5%。即是說中國損失了3%的GDP作防疫代價,折算大概1.7萬億元。

當然,我們不能假設全個中國都沒有發生疫情,如果抽走因為防疫失誤已封鎖近兩個月的上海負值,全國在零星疫情下運作,大概沒有了1%的GDP增速,大概一年1萬多億人民幣。

選一個整數,一年少1萬多億元和一年多死100萬人,我們是用每人100萬的代價,換來嚴防的成功,值不值,這是一個道德價值問題。

在全世界的所有國家,只有中國可以選不躺平,也只有她這樣選。

拜登感染前不久,白宮剛發布了美國國家抗疫準備計劃,大談「可持續抗疫」和「回到常規」頗有反高潮的嘲諷意味,香港疫情來勢洶洶,躺平也將是我們抗疫唯一的方法。

有時候想,沒有選擇,也少了很多煩惱。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