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預算案咋天(23日)面世,再一次宣布全民派錢,相信會繼續贏得掌聲。但同日也有批評聲音出現,認為預算案「只有短期小恩小惠,缺乏解決長期問題」。筆者認為有關批評並不公允,雖然一份健康的預算案確實需要兼顧長短期發展,但在疫情嚴重衝擊經濟民生的當前,聚焦解決短期民生需求,確實較空談長遠發展更為重要。
據悉這是首次採用咖啡色作為封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解釋,咖啡色象徵香港土壤:「泥土之美不在悅目,而是蘊藏豐富養份,讓樹苗茁壯成長」,他堅信「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只要悉心澆灌,一定可以成就更美好的未來。「波叔」較早前透過網誌表明,第五波疫情讓可望復甦的經濟又逢霜雪,社會情緒沮喪,政府需要配備充足資源,全力抗擊疫情,穩住社會信心。同時也需要部署中長期經濟發展,確保經濟及金融安全,防範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
筆者欣見特區政府急市民之所急,預算案在抗疫及短期舒民措施方面「十分給力」,不但對醫療系統注入數百億抗議經費,民生方面還包括發放每人一萬元的電子消費券,也寬免個人入息稅、寬免差餉、發放綜援、電費津貼、交通補貼等,總共涉款高達675億元,可望給市民在疫情內的生活帶來明顯紓緩作用。
誠然,社會不能指望這一波的補貼寬免便可以恢復整體經濟,但這也並非是「小恩小惠」的偏見。從宏觀長遠角度來看,當然眼前的這點開支效益不能持續造福社會,但若社會不能渡過眼前的抗疫難關,空談長遠發展的意義何在?
香港貧富懸殊日漸拉大,這正是長遠結構性問題的遺禍,但要解決長遠問題之前,先要渡過目前難關。以至於有媒體擔心,政府的金援要到四月份才可望發放到民眾手中,擔心有基層市民短期內便有溫飽問題。筆者以為社會力量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香港社會有不少慈善團體,可各自為服務對象提供短期內的生活保障,讓有困難的民眾,特別因受疫情衝擊的打工仔,不至於影響基本生活,這也正正呼應了國家的「共同富裕」目標。
文: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