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先生及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先生已先後發言,說明了新政府抗疫的思路。
但抗疫專家小組中有人卻依舊提出相反意見,表明反對隔離檢疫及各種社交距離措施,建議港府不妨在夏天時讓相對多的人感染,最終或可讓香港在冬天爆發另一波疫情時,有更多人有抗體云云。說穿了,無論這些專家們的論點怎樣改變,其重心思想都是堅持「與病毒共存」的路線。
專家們的講法缺乏科學常識及論證,但我們也不必再爭論下去。我們不妨抽離一些看,無論是香港大財團及小市民,大家都希望盡快「通關」,且不必再遵守諸般隔離檢疫及社交距離措施。
很多人主張「共存」及盡快「通關」,其實背後都有一個很大的假設。大家都堅信,內地的隔離檢疫措施不可能持久。香港大財團及小市民都相信,既然西方國家都「全面開放」了,內地又怎能繼續執行如此嚴格的隔離檢疫措施?正如恆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在幾個月前亦曾表明,大家始終要做生意,又或能長久地封下去呢?
筆者敢問各位,這種「大家始終要做生意」及「內地又豈能長久地堅守防疫措施」的預測,又是否正確呢?結論是:「錯足了兩年!」既然「錯足了兩年」,為何大家仍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有什麼漏洞?
除非本年度第3季的新疫苗及特效藥被證明對新變種病毒真正有效,內地政府為了14億人的健康及安全,又豈會輕易放寬防疫措施呢?
其實,香港大財團希望「通關」及「放寬社交距離」,都是為了與西方接軌,並多做生意。但大家不妨想清楚,香港主要的生意是從內地來的,還是從西方來的?
這兩年以來,有不人擔心香港的防疫措施會使外資卻步,並把總部移往新加坡。外國人都不願來了,香港還算是「國際城市」嗎?
有趣的是,其實香港到底有多少外國人呢?據2016年底的數據顯示,當時香港人口共741萬,外國人及少數族裔共有58萬人。這58萬名外國人裡,菲律寶人佔18萬,印尼人佔15萬,南亞裔人士佔8.4萬,混血種族的人共有6.5萬,真正來自歐美的就只有5.8萬人!
我們值得為了這5.8萬歐美人的自由而犧牲另外730多萬市民的福祉嗎?我們又豈能為香港741萬港人的喜好而妄顧14億內地同胞的健康及安全?重點是,為何歐美人要來香港?不就是為了進入內地做生意?
香港商界很多人誤以為內地的防疫措施會拖垮經濟,但最終首先出現經濟負增長的地區卻是「躺平」的美國。疫情爆發的第1年,很多人還以為內地將會為了拼經濟而盡快「通關」,但這預計已一次又一次地落空。無論如何,「內地不可能長久地堅守防疫措施」及「大家始終要做生意」的構想已錯足了兩年,且一錯再錯!
既然大家已錯足了兩年,為何不想清楚香港在抗疫路上應該向那裡走?如果「躺平」,香港便成為另一個新加坡了。敢問旅客從新加坡到內地,需要隔離檢疫嗎?
文:寒柏
學研社成員,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