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早前多地拉閘限電、限產,原因是「市場煤、計劃電」,煤炭價格和電價倒掛,令火力發電廠失去發電意欲。當然,這種一刀切的方式直接衝擊產業鏈,受供給減少影響,多種工業品價格不同程度上漲外(有的甚至一周內漲幅超40%),還連帶一些內需消費品也跟着水漲船高。經濟、社會所付出的整體代價不菲。
正正是意識到拉閘限電的代價大,內地政府才快速轉彎。國家發改委很快就發聲:將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上網電價,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由原來的上浮10%,下浮15%,擴大為上下浮動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則不受上浮20限制。
此次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的範圍,在一點程度上緩解燃煤發電企業經營困難,激勵企業增加電力供應,對改善電力供求狀況有一定作用,但始終治標不治本。根據中電聯(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今年1-8月全社會用電量54,704億千瓦時(1千瓦時=1度電),同比增長13.8%。而全社會用電量裏面第二產業(製造業)用電量36,529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66.8%,同比增長14.9%,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由此可見,今年用電量大幅上升,和境外疫情下生產訂單湧來中國,導致製造業的擴張有很大關係。但訂單湧來了,發電量卻不能短期內提升,中國一直是「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發電的基本盤還是靠火電(一直到2020年,火電占全國發電量的比例仍然高達71%)。煤炭是很多,但近年為了控制污染,很多煤礦都已經關停,所以就算煤炭供不應求,這些煤礦也不能說開就開,直至最近政府才同意放鬆限制重啟部分停產的煤礦。
內地近年是大力發展新能源,例如風電、太陽能等,但這些新能源帶來的代價是不穩定且不能快速擴大產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氣候條件,比如沒風了,或者持續陰雨天,發電量就會驟降,無法穩定供電。
燃煤發電也可接近零排放
要減碳環保,是否非新能源不可呢?其實也不盡然。早在2014年,神華集團就推出國內首台「近零排放」的燃煤發電機組順利投入商業運行。監測數據顯示,該機組試運行期間三項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氣粉塵的平均排放濃度,不僅大大低於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部最新重點地區燃煤電廠排放標準限值,甚至還不到燃氣機組排放限值的一半。
既然燃煤發電可以比燃氣更環保低碳,為何不推廣呢?說到底也是成本問題。「近零排放」燃煤發電機成本過高,在當時國內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全面推行「近零排放」燃煤電廠存在較大經濟風險。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發表今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其中一項是2050年前香港實現碳中和,中期目標是改變本地電廠的燃料組合,在2035年或之前停用煤炭作為日常發電。而中電亦表示歡迎及支持今次《施政報告》,會致力逐步淘汰燃煤發電,並開發更多零碳能源以滿足香港電力供應。《施政報告》發表後,有不少市民擔心發電燃料組合變化後會影響電價,由於要使用清潔能源,未來電費增加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內地限電說明一個問題,環保減碳不是一項時尚,說到底是一本經濟帳,大家都需要為此付出成本代價。我們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把成本內化到價格裏面,令社會慢慢使用環保的代價,這總比拉閘限電的一刀切的方式好得多。
文:若耶溪
前傳媒工作者,現從事金融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