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有咳嗽和發燒病徵的病人在某公立醫院等候接受急症服務期間,被發現在候診區的無障礙洗手間昏迷,後證實不治。死者是否因失救而死,仍須交由死因裁判處作決定,但這事件已讓市民憂慮公立醫院急症室的服務水平和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原來過去三年已有四宗類似病人在候診期間暴斃的個案;而每逢長假期前後,不少社區診所休息,增加公立醫院急症室的人手壓力和病人輪候時間。
現時,對香港居民來說,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較私家診所便宜,而且是「全包」,即包括數天藥費、所需要的照X光、磁力共振等,也有「夜診」,而綜援受助人等更可以全額豁免醫療費用,而且自從曾有數名私家診所醫生涉出售疫苗豁免證明書被拘捕後,對個別請病假的僱員來說,或許對來自公立醫院醫生的到診紙和(電子)病假紙,在呈交給僱主時,感觀上或較私家診所更有公信力;再加上因刑事案件或工業意外被送院人士,無論多嚴重,也要到公立醫院驗傷,日後憑此即時驗傷報告作為呈堂證據,也成為醫院急症室工作量「爆煲」的原因之一;也有保險公司對公立醫院發出的繳費單才會作出足額賠償。也難怪有報道指,有求診者只是患上普通傷風,也不選擇去私家診所求醫,而是去輪候公立醫院急症,直接增加了醫院資源和人手的負荷。
現時,到急症室輪候求診,並不是採取先到先得方式,而是由當值護士去根據病人的病情或傷者的傷勢,去決定先後緩急次序。普通的求診或被救護車送院求醫,往往從抵達、輪候、分流、看診、付款、取藥離開要等待逾三五小時,可能獲醫生接見只有約兩分鐘,但卻要帶傷或患病在醫院範圍呆坐數小時,對傷病者和陪同的家人的煎熬,其實也是頗難受的;尤其是深宵夜診,醫護人手相對較少,輪候時間也比日間輪候看診較長。
現時,已登記看診病患可以透過醫管局流動應用程式APP「HA Go」看到自己的輪候情況,但期間,院方也叮囑病患宜留在醫院範圍內,不建議回家或到別處等候;但個別綜合大型醫院急症室等候區的座位卻不足,長遠來說,因應區內人口需求,醫院須擴建急症室服務區,並可以考慮把停車場、大堂範圍或公共空間等改建為臨時候診區;此外,公立醫院宜以兼職方式,聘請剛退休醫生、私人執業醫生、醫學院副教授到醫院應診;另外,筆者建議,除了由護士因應病患的病情或傷勢分流,在分流後,也可以再由見習醫生到分流區簡單複檢每名非緊急病患的情況,在不用化驗、驗血、照X光或詳細檢查的輕症個案,簡單開藥派藥、清潔傷口縫針更能縮短輪候人龍和時間;此外,社區內的私人執業醫生和私家醫院也可在獲得公營醫療體系補貼的情況下,接收病人看診,分擔部分公立醫院門診的負荷。
文:朱家健
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