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如何整合公私力量服務市民? 文:吳桐山

特首李家超即將於10月19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一直以來港人看病難、輪候時長等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在2017年的時候,上屆政府的施政報告就提出「地區康健服務」的方向為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是事情已經過去多年,並沒有取得大的進展。關於此次施政報告需要處理的問題,解決醫療問題也是其中之一。

現時香港的醫療系統奉行公私營雙軌發展,主要提供住院、門診、日間護理及居家服務,由醫院延伸至復康設施以至社區。公營的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診費相對優惠,但公營醫院人手不足問題持續多年,對服務質素帶來影響;再者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及慢性疾病負荷增加,均推高了長期護理等服務的需求,但病人輪候時間長期處於高水平。以港島西內科為例,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最長可達165星期,令致部分長者及長期病患又不得選擇到私營醫療機構尋求相關服務,但私營服務因為需要自付費且收費高昂,又會為很多家庭帶來財政困難。

瑪麗醫院
瑪麗醫院

一直以來港人看病都只能公私營二選其一,但不管怎麼選都不是最合適的,因為各有利弊。

雖說上屆政府提出「地區康健服務」的初衷是以社區為本,通過公私合營、醫社合作,提高基層醫療服務及降低市民的開銷成本。但近期據一些媒體報道,截至目前為止,這些地區健康中心全部未有提供詳細服務內容。

且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地區基層醫療系統樞紐的角色,上屆政府已投入12.5億元建立及外判予非政府組織營運,但部分康健站還是出現輪候問題,短則兩個月,長則以年為單位,這都說明了地區康健服務的設立有違基層醫療政策原意。

難道公私營服務就真的沒有真正融合的時候嗎?

醫保聯通公私醫療機構

其實不然,在內地,一些地區居民看病是不分私營醫院或者公營醫院的,只要該私營醫院為醫保定點醫院,那麼居民就可以憑藉醫保卡在該醫院享受同樣的服務,且醫保患者不需要去社保中心報銷。入院時,憑身份證辦理登記手續,出院時憑入院登記表及身份證到收費處辦理出院結算手續;或者參保人員憑身份證在醫院設立的醫保辦直接辦理結算。

聖德肋撒醫院(法國醫院)
聖德肋撒醫院(法國醫院)

而據國家衞健委《2019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統計,2018年新增民營醫院2218家,其中私人定點醫療機構6.2萬家,佔比全社會醫療定點醫療機構32.1%。所以正是因為這種公私營服務的真正融合,無形中把一些公營醫院看病的人分流到了私營醫院,這樣就可解決內地一些社會醫療問題。

內地的醫保制度成功融合公私營醫療的力量服務病人,但香港醫療卻始終沒有走出一條融合的道路。我們與其花費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增設「地區康健服務」,還不如借鑑內地如何加速公私營醫療服務體系的融合,這樣既緩解香港公營醫療的壓力,又能提高基層醫療服務,同時降低大家的開銷成本,這才真正是今年施政報告應該要解決的醫療問題。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