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大灣區資源優勢 解決安老服務落後問題 文:文 武

香港的安老服務遠遠落後於社會需求,這在面對第五波新冠疫情時,已顯露無遺。安老服務落後也是香港民生問題中難點,中央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香港破解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特區政府應以新思維,為提升安老服務找尋新的破解之路。而安老服務所面對的困難,一為土地供應不足,二為人手長期短缺,如能用好大灣區的優勢,或許能為解決安老民生難題,找到新的出路。

香港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多項統計數據和社會調查均認為,香港可能於今年成為「超老齡化社會」,即滿65歲長者佔總人口20%以上。這一趨勢仍將持續發展,到2036年,老年人口比例將提升至30%或以上。社會對安老服務的需求將會迅速提升,以目前的狀況,顯然無法滿足不斷提升的需求。

香港安老服務的現狀,可以說令人失望,大量安老院舍環境欠佳,條件簡陋,設施不全,而且人手嚴重不足,管理不善。過去多年,曾一再揭發安老院舍存在的虐待長者現象,今年的第五波新冠疫情中,更出現安老院舍大面積染疫,大批長者被推送到醫院門外,在寒風中露天等候醫治的情況,情形令人傷感。

安老服務落後,不足以應對日趨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已經成為香港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深層次矛盾,特區政府必須痛下決心,拿出辦法,解決這一問題。

安老服務所面對的困難,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院舍環境欠佳問題,二是人手長期短缺導致的服務質素不佳問題。安老服務協會秘書長陳勇舟今早(18日)在電台節目表示,現時業界人手缺口達到約2成,包括專業職系的物理治療師、護士及一般護理員等,雖然支持優先聘請本地員工,但招聘一直存在困難,建議當局允許按情況放寬引入外勞。

輸入外勞雖然有助於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從長遠看,仍不足以根本性改變安老服務遠遠落後於社會需要的狀況。解決這一問題,還須放眼於大灣區,利用好大灣區擁有成本遠低於香港,供應量遠高於香港的土地和人手資源的優勢,並配合現代科技,為解決安老問題,尋找新的出路。

中央落實了大灣區規劃之後,經過多年的建設,現時已經初步建成大灣區內的「一小時生活圈」,特區政府完全可以在「一小時生活圈」內,找到合適的土地,並且在當地聘用足夠的人手,以遠低於香港的成本,設置環境優美、服務優質的安老院舍,為長者提供更佳的安老服務。

過去,長者到內地養老面對一些實際困難,例如,無法為長者提供香港醫療服務,一部分長者領取安老福利金也會有困難,子女前往探望也感到不方便等等。不過,在現代科技及「一小時生活圈」的幫助之下,這些困難都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政府當局可以透過網絡視像醫療服務,為在大灣區安老的長者解決一些基礎的醫療需求,也可以用好中央的惠港政策,讓長者可以享用大灣區的優質醫療服務。政府也可以透過建立網絡服務體系,為大灣區養老的長者提供必要的政府服務,包括更換身份證、領取福利金、醫療券等等。

而有了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交通基建,也完全可以解決派送藥物、子女探訪等問題,讓生活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內的長者,如同生活在香港本地一樣。

習近平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及,香港人期盼「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要求特區政府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而二十大報告中,亦表明支持香港破解經濟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由此可見,中央十分關切香港的民生問題,也已注意到香港安老服務落後於需求的問題,特區政府應作出回應,用好中央的支持,充分利用「大灣區」的優勢,解決安老服務長期面對的土地供應不足,人手短缺的問題,以根本解決安老服務落後的問題。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