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霸權」不足以撐住香港樓價 文 : 文瑜

本港樓價高企是人所皆知的事實。哪怕遇到2019年的社會動亂加上過去一年多的世紀疫情,哪怕失業率高企在7%的高位,同樣無阻樓價站在高位。最新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為179.95,距離歷史高位189.42只是5%左右。

有本地著名工會最近就撰文論述土地房屋問題,擺出很多數據和事實,但卻將原因歸結為「地產霸權」,指「地產霸權打手和文宣用盡各種藉口、名堂阻止住宅土地開發,每塊土地都總能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起樓』。……說穿了,這不過就是為地產霸權壓抑住宅供應的手段,以讓他們繼續吸血而已。」

細閱此文,當中的大量事實數據都是正確的。例如香港去年的樓價是入息中位數的20.7倍,連續11年居於Demographia的《全球房價負擔能力調查》的榜首,數字持續領先。美國《2020全球生活報吿》顯示,香港平均樓價125.4萬美元,全球第一。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遠遠落後於上海、新加坡和深圳,但其實只要多找43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佔整體土地的3.8%,也就可以將人均居住面積增加一倍了,而香港本身農地都有50平方公里。

香港不缺地是人所共知的現實,深圳人均土地只是比香港多一點點,但人均居住面積卻接近香港的兩倍,這固然值得反思。但將問題全部推到「地產霸權」身上,又對解決問題有何裨益呢?或者這樣想,香港批判「地產霸權」已經這麼多年,緣何土地房屋問題仍然沒有寸進?

我認為,面對上述情況,要積極解決問題,最少可以從三方面改變現狀。

第一、政府掌握了土地供應的決定權和城市規劃權,有一種說法是,香港傳統上有四大發展商,但城規會卻只有一個,是「地產霸權」還是「城規霸權」?過去多年,不少發展商的規劃申請就被城規會否決,因此也有說法是「城規霸權」的種種限制,導致樓宇供應追不上需求。

與此同時,政府也掌握了土地的基建發展權,對推動土地發展尤為重要。換個角度看,私人發展商一直都有努力換土地起樓,起碼肉眼所見,私人樓宇的興建速度從來都是高速度、高效率,反倒是政府的公營房屋,建設進度經常滯後。每每批評地產發展商手上握有多少農地,但這些農地根本沒有基建配套,交通污水等問題不能解決的話,發展商要起樓也未必可過城規會一關,因此政府的政策或基建未能配合,以致發展商開發土地困難重重也是重要原因。政府和發展商在推動土地發展商,誰的權力和責任更大,不能搞錯。

第二、香港是一個資本自由流通的國際金融中心,傳統的四大發展商,真的可以壟斷本港房屋供應嗎?近年,內地發展商例如萬科、恆大等已經紛紛攻港,這些大型房企一年賣樓收入數以千億元計,所謂香港的「四大」也只及其零頭。既然中央領導人都發話要解決香港居住問題,以香港的自由市場,特區政府要借外來發展商之力打破本地「四大」的所謂壟斷,並不太難吧。既然內地發展商在香港賣的樓並不見得便宜,將問題簡單歸結到「地產霸權」身上,對解決問題有何好處呢?

第三、政府還有一個絕招,就是推出大型的填海計劃,給市場提供一個土地供應將大幅增加的憧憬。回歸初期,特首就提出一個「八萬五」的口號,都已經足以令樓市崩潰。如果「明日大嶼」計劃從速提上議事日程,加上政府能夠在土地規劃發展上拆墻鬆綁、提高效率,讓市場明確意識到將來香港不再缺地,還有什麼「地產霸權」可以扛得住?

所謂「地產霸權」或許是香港人面對土地房屋問題的一個萬能Key而已,但很多時候這些簡單化的罪名都只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借口,對解決問題並無幫助。

文 : 文 瑜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