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轄下的歷史研究所,今年6月出版題為《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探索》論文,在互聯網上引起爭論。文中提出的「閉關鎖國」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又指當年採取的「自主限關」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引起爭論。有人將這篇文章說成是為「閉關鎖國」翻案,更指出文章實為針對現實政治,暗示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將會有所轉變。在國際百年變局之下,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緊對中國的打壓,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有關中國將「閉關鎖國」的猜測,實屬捕風捉影。
社科院的歷史研究院出版的這篇論文指出,「閉關鎖國」並不是中國古代既有的概念,也不是西方對中國的固有認知,而是晚清中日語言嫁接產生的歷史名詞,不是對晚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
文章又指出,明清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步步進逼,明清兩朝統治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的是「自主限關」為特徵的政策,這一政策並沒有阻斷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鍳,但造成了消極防禦和漠視西方先進科技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為近代中國陷入被動挨打局面埋下了伏筆。
這篇文章近期在網絡上引起較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社科院是借古喻今,借為明清時的「閉關鎖國」政策翻案,合理化這項政策,為今日的政治服務。有些人更加強調了社科院的官方背景,認為這篇文章是為日後政策轉變作出鋪墊。
其實,這篇文章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也只不過一篇學術性的文章,是對明清時期的對外政策進行學術研究,提出打破傳統認知的新觀點。不論這一觀點最終能否被學術界和社會輿論廣泛認同,對於這篇論文的討論,都應該從學術的層面,加以科學論證。
平心而論,文章中提出的幾個引起爭議的觀點,其實完全可以從客觀史實中去辯論,比如說,「閉關鎖國」是不是明清時期既有的概念,當時有沒有這個詞彙,可從歷史上去辯證;又如,明清時期的對外政策,到底是「閉關鎖國」,還是「自主限關」,對當時的中外交流產生甚麼樣的影響,也可以從史實去辨析。
中國重視科學,注重科學就應該以科學的方式方法解決學術爭議,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就是要打破一個又一個傳統的錯誤認知,因此,用為「翻案」一詞,來批判這篇論文,並不恰當,不是科學辯論的方式,而是政治鬥爭的常用詞。
那麼是否真的有跡象顯示,中國將會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呢?這很顯然是危言聳聽的不實言論。世界正處在百年變局之中,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近年不斷作出挑釁,在香港、新疆、南海、台灣等多方面製造事端,意圖為中國製造麻煩,阻礙中國發展這是事實,另一方面,美國亦已挑起貿易戰、信息戰,甚至金融戰,更向其盟國施加壓力,要求共同對付中國,這也是事實。
但是,人們看到的是,中國在這些無理打壓之下,一再強調的是進一步對外關放,強調堅持「改革開放」,而不是相反。所謂「閉關鎖國」,只是沒有事實根據,捕風捉影式的猜測。在網絡上放大這一論調,背後是否還有其他用心,則令人質疑。
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中國採取了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任的態度,採取較嚴格的防疫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是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國家。但是,這也引起一小部分人,對嚴格的防疫抗疫措施的疑問,尤其是對嚴格的「外防輸入」措施,產生的對外交流合作的不便,產生疑問,因而,假借社科院的這篇文章,借題發揮,渲洩情緒。
中國正在穩步地朝向民族復興的方向前行,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中國只會不斷地提高開放水平,絕不會有「閉關鎖國」的可能。謠言止於智者,有關「閉關鎖國」的捕風捉影式的猜測,應該停止,而假借爭議,在網絡上放大和發酵相關言論的行為,則應受到限制,如有違法則應繩之以法。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