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大橋上的“是是非非” 文:孫少超(內地學者)

俄烏衝突持續時間久了,許多人也就不再關注俄烏戰場上的風雲變幻了。但近日克里米亞大橋上的一聲炮響再次把全球的目光聚集到俄烏戰場上。7月17日,俄羅斯的超級工程,也是連接克里米亞和俄羅斯本土的唯一陸上通道——克里米亞大橋又被炸了。誰幹的?

不像上次遮遮掩掩,烏克蘭大方承認:我幹的。

要知道,去年10月7日,克里米亞大橋被炸,而被炸發生前一天,是普京70歲的生日。俄羅斯進行了搶修,今年2月才正式完工開放,但5個月後,大橋又被炸了。俄羅斯的憤怒,也可想而知。

普京更是撂下一句話:這是一次殘酷的攻擊,俄羅斯肯定會做出回應。

潘多拉的魔盒,或許就此徹底打開了。 克里米亞大橋再次被炸後,俄羅斯立即退出黑海糧食協議

。隔天,也就是7月18日,俄軍開始展開軍事報復,對烏克蘭兩港口城市敖德薩和尼古拉耶夫進行了大規模軍事打擊。克里米亞大橋被毀可以說是徹底觸怒了俄羅斯的逆鱗,大毛的炮火招呼的比第一次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更猛烈一些。

俄烏雙方為什麼反覆在克里米亞大橋上“較力”呢? 因為克里米亞大橋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對於俄羅斯而言,這座大橋不僅是向克里米亞俄軍和平民運送物資的關鍵通道,也是克里米亞“回歸”

的政治象徵。但是在烏克蘭眼裡,這座大橋是俄羅斯要搶奪領土的像徵,是必須被打掉的眼中釘。

可以說克里米亞大橋已經成為俄烏戰局的一個重要標誌,既關乎基礎設施,又關乎軍事和政治。圍繞克里米亞大橋,俄烏雙方報復與反報復無限循環,力度不斷加大,尤其隨着援助烏克蘭武器的不斷加碼,克里米亞大橋成為俄烏戰事不斷升級的“引子”。

從北溪管道到克里米亞大橋,戰爭的底線越來越低,下一步會不會蔓延到核設施,這一切透露著不祥的信號,不得不讓人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文:孫少超(內地學者)

長沙理工大學管理學碩士、財經自媒體獨立撰稿人、東方經濟風向標博主、專業財務投資顧問。在企業家雜誌、河南工人日報、中國大唐報、鳳凰網等媒體平台發表過多篇文章。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