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羅刹海市》爆紅 香港可以學到甚麼? 文:文 武

內地歌手刀郎的新作《羅剎海市》最近爆紅,上月中推出後,不足半個月,已突破全球百億次播放量,創造了世界紀錄。《羅剎海市》為甚麼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引起熱議,對於社交媒體主導的互聯網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帶來啟示,值得深入探討。

《羅剎海市》是一首甚麼樣的歌曲?這首歌是刀郎新的專輯「山歌寥哉」中的主打歌,借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的故事「羅剎海市」寫成,可以說是一首借樹開花的作品。

這首歌用了民間山歌「靠山調」,是一首敘事式的歌曲,以蒲松齡的志怪故事,諷制社會上存在的以醜為美、顛倒是非的現實。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歌詞包含古今中外的典故哲理,讓人可以有多種解讀,趣味橫生。比如,故事的輪括來自《聊齋志異》的「羅剎海市」,其中的主角馬驥就是故事中的人物,而「兩取傍肩三孔鼻」的馬戶形象,則是蒲松齡筆下羅剎國相國的形象。

歌詞中又引用中醫的用語,將羅剎國這個污穢之地,說成是「過七沖越焦海三寸的黃泥地」(意指糞坑),說得十分文雅。以一丘河、苟苟營,諧音「一丘之貉」和「蠅營狗苟」,又以拆字的手法,將馿和雞,拆為「馬戶」和「又鳥」。被網民形容為「不帶髒字地罵人」。

另外,歌中又用了許多中外典故,比如「老粉嘴」出自古代奇書《金瓶梅詞話》,成為妓院老闆的代名詞,歐鋼老闆的兒子維特根斯坦則是近現代著名的哲學家,引出人們對人類社會一些現象的哲學思維。

這首《羅剎海市》之所以爆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具有「不帶髒字罵人」之功效,歌詞似乎在針對某一些醜態,但又沒有具體的指向,而網民則可以由此各取所需地對號入座,將其任意發揮,抒發自己的不滿情緒,而且罵人罵得十分過癮。

比如,有些網民將其結合刀郎個人的遭遇,認為是諷刺批判內地娛樂園內以醜為美、污濁不堪的現象,更有人直指四位內地娛樂圈大腕。有人專門針對「未開言先轉腚」一句,認為是在批評某個內地娛樂節目,或專指「屁股決定腦袋」的現象。還有一位曾在中國留學的德國政黨議員,認為這首歌是在影射德國的政壇。有些關注國際政治的網民,則認為是在嘲諷美國,指出歌中的「一丘河」就是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等等。

雖然,這首歌「不帶髒話罵人」,也被一部分人認為格調不高,「馬戶」、「又鳥」、勾欄之類,也充滿市井味。但確實迎合了社會的某種需要,以致一推出就爆紅。

這首歌爆紅之後,則引來更多網民,借用其網上的熱度,推廣自己的東西。大批網紅翻唱這首歌,其社交媒體的點擊率立即大幅度飆升,一些網民則以京劇、秦腔、黃梅戲、豫劇、二人轉、評書、快板等方式,或以各種方言演唱這首歌,提升網絡流量之餘,也成功推廣了這些傳統的藝術,有人將其整理成專輯,帶來的娛樂效果,可比一場「春節聯歡晚會」。

還有些在網絡上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則借機推廣蒲松齡和中國文學,有人推廣中醫、中樂和民間山歌,有講說西方哲學的網紅則借歌推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

《羅剎海市》帶來的是一次網絡的大合唱,讓許多不同領域的網紅,可以借這首歌曲,盡情地發揮,擴大宣傳效果,同時也令《羅殺海市》這首歌曲的網絡播放量,迅速地飆升,創出新的世界紀錄。

《羅剎海市》的成功,可以說是社交媒體主導的網絡經濟新時代的一個典型範例,它為甚麼會成功,很值得各界深入研究,也給網絡宣傳和營銷策略帶來很多啟示。

將這首歌放到香港的社會現實中,同樣也具有啟發性。

香港特區政府在網絡時代的宣傳推廣手法,一直被認為沒有宣傳效果,雖然一再強調要「說好香港故事」,但卻不太知道怎樣才能說好故事,從刀郎的《羅剎海市》的成功經驗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發?香港近期出現消費不振的情況,但問題是,香港經濟運作似乎也跟不上網絡經濟時代的需要,內地商家極為注重網紅經濟的效應,並且有不少成功經驗,香港從中是否也能得到一些啟發?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