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造成的禍害 文:陳進雄

香港的醫療水平,無論在學術、應用及設備都是達到世界級,我們可以用港人平均壽命作為其中一個指標。 根據2022年11月政府統計處公布數據顯示,本港男女在21年的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9歲及88歲,成為全球其他已發展經濟體之冠。有驕人成績的同時,一些過往的隱憂慢慢危害整個醫療體系,病徵已開始浮現。

手術燈下墜、吊機路軌外殼掉落、診所電錶房傳出燒焦氣味等,都顯示出在維修保養方面出現不足,負責的承辦商可謂責無旁貸,這些事故背後,不多不少是受到制度影響而慢慢造成,只是現在是時候開始爆發。

大家首先要了解到醫管局的採購醫療儀器及設備制度。由於醫療設備不是一般家用電器,設備需要有較高的可靠度及安全性,使用的物料與設計都要經過嚴謹的測試及專門的認證,價格當然較普通家用的高。所以醫管局一般會使用投標方式進行採購,通常會分開技術、價格兩部分合併計分, 最高分者可獲得合同。在價格部分,投標者需要提供設備連安裝的價格,及十年保養維修費用作計算。投標者為了增加競爭力,一般都不敢太進取,十年的保養維修費會盡量保持在一個平穩及較低的價格。這個制度無疑幫助了醫管局鎖定十年內的成本開支,方便計算營運成本。但當政府也不能遇測明年經濟的時候, 竟然要求各大小公司估算十年經濟變化,而作出投標報價,其實這樣的要求很荒唐,預計到十年經濟變化不如轉行做金融,為什麼要投標呢?

在整體經濟平穩之下還可以勉勉強強繼續營運,但疫情期間,因要遵守不同的防疫措施,額外增加了營運的負擔;再加上通脹壓力的持續性超出預期,工資、零部件、交通及物流等開支急速上升,但保養收費又不能調整,估計現時應有不少公司要節省開資才可以繼續營運。

優質的保障維修最重要是「人」。從事醫療設備的維修人員都需要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有大學程度,主修電子、電機、生物工程等相關學歷;亦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英文水平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工作需要時常帶著工具到訪不同的醫院,好天曬、落雨淋;部分儀器需要輪班操作,壓力又大,入行的人已經不多。再碰上移民潮的出現,流失了大量有經驗的人員,市場上又缺乏人才補充,公司亦不夠資金去吸引其他人才加入,就算請到人也需要時間培訓及累積經驗,這些都導致人手不足及技術斷層的出現,引發這一輪的事故發生。

這個情況同樣出現在不同的行業,如地鐵、升降機維修等,相信面對的處境也差不多。政府及醫管局需要重新審視投標制度,在平行財政及現實情況的下,在投標裡提供一個靈活的價格調整機制,相信可以較為容易地解決這些制度帶來的影響,剩下的就是承辦商的責任了。

文:陳進雄

是一個香港智庫組織 民主思路理事。從事醫療科技行業多年。在2019及2021年參加地區選舉,期望可以為我們下一代帶來優質民主。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