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會「三顧草廬」? 文:寒柏

元代趙孟頫作《諸葛亮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代趙孟頫作《諸葛亮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夏季將至,又有一班畢業生將要投入市場。此外,各大機構亦已發放花紅(如果今年仍有的話),加上將要倒閉的公司陸續有來。現時經濟低迷,人力市場供過於求,找工作將會越來越難。

當大家要為找工作或為「保住飯碗」而煩惱的同時,筆者卻忽然想起,為何東漢末年的劉備,竟會「三顧草廬」的拜訪諸葛亮?換句話來說,即是「僱主」跑到「僱員」的家裏,三番四請的求他「出山」。

如果作一個比喻,並把這段歷史故事放到現在的香港,即有點像特首候選人,親自上門拜訪一位有名望的學者,並委以重任。這非完全不可能,但通常學者只找宣傳、文書或研究工作。可是,如專誠請一名毫無實戰經驗的學者,要他全權負責指揮競選工作,甚至乎要班子內所有準司長和準局長聽這名書生號領,則有點牽強。諸葛亮做的不只是策劃或研究,而是軍師。一個初出茅廬的書生,憑甚麼去指點江山?從未打過仗的讀書人,如何做調撥及指揮軍隊?現實世界裏,會否有這種好事?

●首先,「三顧草廬」孰真孰假?當世「三國專家」極多,筆者絕不敢班門弄斧。求教於朋友,大家普遍認為,既然《三國志》中有「凡三往,乃見」的記述,「三顧草廬」總有一定的真實性。另外,《出師表》亦有「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一段。雖然《出師表》有可能是後人的偽作,但無論是《出師表》或《三國演義》,都是基於上千年流傳下來的歷史傳言編輯而成;細節或許有誤,但大方向未必全假。綜合來說,既然史書及文學作品皆有此記載,我們至少可以相信,劉備確實曾禮賢下士,並親自請諸葛亮出山。

●那麼,為何劉備會看中諸葛亮?有人相信,諸葛亮在「草廬」中表面上以讀耕為樂,實際上是在籠絡上流社會中的名士,打通人脈,抓好宣傳,為自己建立良好的「品牌」。由於諸葛亮得到司馬徽和徐庶等名士的舉薦,才得到劉備的青睞。有人還穿鑿附會的認為,諸葛亮明顯是「放長線釣大魚」,明明看中了劉備,卻欲拒還迎,硬要人家「三顧草廬」,算是一種自抬身價的「營銷策略」。但問題始終是,諸葛亮作為一個讀耕為樂的書生,毫無實戰經驗,憑甚麼要劉備「凡三往」,他才「乃見」?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就算是天才,肯定只會是「凡三往」的一方,發放過百封求職信,亦未必有一次面試機會。為何諸葛亮可以把「面試」的主客身份,調轉來玩?

●其實,諸葛亮絕非一般平民百姓,更加不是一個在荒間裏讀耕為樂、自觀自學的一介書生。諸葛氏原是瑯琊大族,後來才移居荊州。追源溯始,諸葛亮祖先諸葛豐,在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父輩中,諸葛珪為東漢末年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豫章太守,後投靠劉表。簡單來說,諸葛亮家世顯赫,所謂「贏在起跑線」,依靠的絕不只是讀書。其時天下大亂,群雄鹿逐中原,諸葛氏算是「落難世家」,但始終屬於「上流社會」。諸葛亮就算是「落難士族群」的代表了。

●諸葛氏雖是「落難世家」,但亦是「政務官大家族」,熟知政府架構之運作,亦掌握了人脈。「落難世家」始終不能白吃白住;家族裏,很多人都四出找工作,不見得有人會使出「三顧草廬」的所謂「營銷策略」去「倒米」。眾所周之,除了諸葛亮之叔父追隨劉表之外,其兄長諸葛瑾亦走去投靠東吳。沒有當官的子弟亦有其他「出路」。諸葛亮有兩位姊姊,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二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諸葛亮自己呢?他娶的「黄阿丑」,是黃承彥之女,劉表的外甥女岳母是蔡瑁姊姊、劉表後婦親姊妹,遂使蔡瑁成為諸葛亮妻舅,劉表成為諸葛亮姨丈。簡單來說,諸葛氏裏不當官的,也不惜「犧牲色相」,十分積極的打進當時的「軍閥圈」,早已重新在「上流社會」的圈子裏站穩陣腳。

●雖說諸葛亮是「世家大族」,但江南名士不少,他又憑甚麼脫穎而出呢?普遍人相信,諸葛孔明乃神人也,在草廬中與劉備妙論天下大勢,洞悉天機,早擬好為劉備「度身訂造」的「隆中對」,制定了「聯吳抗曹、三分天下」的大戰略。但問題又來了:

■劉備在在拜訪諸葛亮之前,尚未聽過「隆中對」的內容,即「三分天下」的大計,並不構成「三顧草廬」之原因。

■懂得「聯吳抗曹、三分天下」的人,肯定不只諸葛亮一人。就算劉備對此計十分重視,「三顧草廬」後把這計策抄下來就是了,何必要請諸葛亮出山?因此,重點始終是諸葛亮的執行能力;能夠把「三分天下」一步步實踐的人,才值得劉備看中。那麼,劉備憑甚麼認為諸葛亮有此本事呢?

●說穿了,劉備真正看中的,是諸葛家族於天下群雄間的人脈,可藉諸葛氏鞏固「劉備集團」在當時軍閥集團及上流社會之地位及名聲,當然,劉備禮賢下士,還有可能是為了諸葛家族掌握的一些有用情報。無論如何,其時諸葛亮手中對「劉備集團」最有利的一張「皇牌」,正是剛投靠了孫吳的兄長諸葛瑾。於赤壁之戰爆發前,屬於「孫權集團」主戰派之一的魯肅,正好親臨荊州聯絡劉備。魯肅曾說自己與諸葛瑾是朋友,亦與諸葛亮交好。換句話來說,劉備正是透過諸葛亮、諸葛瑾和魯肅三人所建立的美妙關係網,成功與「孫吳集團」結盟,踏進了「三分天下」的第一步。

●諸葛瑾侍奉孫吳,諸葛亮追隨劉備,族人算是「各燒一灶」、「分散投資」。曹操兵臨荊州之前,諸葛亮之叔父諸葛玄所投靠的劉表已垂垂老矣,立嗣問題亦沒有處理好,諸葛亮在此時選定劉備,即在「劉氏大家族」中另找人選「下注」,算是作為諸葛家族投靠劉表的一種「對沖」。除了孫吳和蜀漢之外,諸葛家族亦有在曹魏「下注」。諸葛瑾和諸葛亮有一堂弟諸葛誕,正是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與夏侯玄和鄧颺並列。史書中言道:「瑾為大將軍,而弟亮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馬,督領將帥,族弟誕又顯名於魏,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如此說來,以諸葛家族的角度來說,其族人才是「三分天下」的真正「大贏家」。

諸葛家族如何可以派族人「各燒一灶」,又不惹起軍閥們的不滿呢?據史書記載,由於諸葛亮在蜀漢掌握大權,後來劉備又與孫吳交戰,確實曾謠言四起,對諸葛瑾十分不利。孫權聽到那此流言後,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為何孫權這般信任諸葛瑾呢?據說,諸葛瑾出使蜀國之時,兄弟聚面只談論公務,私下不相往來,大概諸葛族人「各為其主」,就是遵守了現代專業人士需要奉行的公平公正交易原則(arm’s length transaction),才可讓天下群雄放心。

有趣的是,諸葛瑾和諸葛亮的所謂「私下不相往來」,其實兩兄弟仍會「互通書信」。諸葛亮成婚早年無子,諸葛瑾則把次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專業人士所謂的「私下不相往來」,始終是耐人尋味。但無論如何,歷史及當代政治世界裏,兄弟或族人「各燒一灶」的例子始終有不少。

總的來說,諸葛亮除了有過人之才外,其家族的名望、手裏掌握的人脈及情報,才是劉備願意「三顧草廬」的真正原因。在現時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我們作為普通平民百姓,沒有能讓雇主青睞的人脈及情報,就只得多發求職信、繼續努力找工作了。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