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改革普及化地區服務 消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弊端 文:李國昌

今次區議會重新塑造組成和職能定位,最直接不過就是讓更多合適和抱社會責任的工作者,參與地區諮詢與服務,達致共建社區、居民安居樂業的目標。過去區議會的角色遭誤解和利用,有當選區議員違反職能、漠視諮詢職能、拒絕宣誓,甚或借區議會阻撓特區政府施政,絕對不是希望獲得服務的居民所想所見。新的區議會組成針對性地將地區工作普及化,區議員產生來自4個部分,8成是從3個地區委員會互選、行政長官唯才善用委任,餘下2成透過直選產生。外界不少狹隘看法,批評直選區議員數目大減就是民主倒退,這說法過於武斷和不合理。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地區居民有甚麼期盼?第一位離不開是改善環境、安居樂業,亦會有居民希望有困難時,無論是透過政府或睦鄰而獲得適切幫忙,這個期望最害怕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各個區議會獲取的資源基本能夠應付地區所需,故「不患寡」也毋須擔心未來的撥款,但最大的問題卻是「患不均」,以往區議會過於政治化而有不少區議員不務正業,不以服務居民為首要工作,令居民環境生活上有任何問題,連區議員的影蹤也不見。

新的區議會組成直接消除了這個「患不均」的問題。4成區議員是來自3個地區委員會,這些委員全部是區內人士,熟悉區內事務,更重要要是體察到區內問題所在,再加上4成區議員是特首以才德兼備按各區所需委任,為各區設計一個既熟悉地區問題,又有專業專才能力解決問題的布局,「均衡」地處理地區問題和事務,不均弊端就不再出現,實是地區居民之福也。

直選區議員數目多少,根本與民主與否並無關係。區議員的產生有直選,有間選和委任,間選是代議政制的主要功能,80年代引入香港,隨後的區議會組成也引用直選和間選,為何當時沒有意見批評是不民主?今時今日運用這種間選做法選出最合適的地區工作者,當然令直選議席減數,就被貶為不民主,雙重標準也太明顯了吧!

大家千萬不要遺忘,各地區有大批志願工作者過去默默耕耘,貢獻社區良多,我們為何不把這些志願工作納入地區議會恆常化推動?就像反修例黑暴時期,眾多地區團體秉承團結愛港精神、推動社會和諧、維護國旗行動,清理路障,清理連儂牆。支持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支持港區國安法、支持香港警察嚴正執法、支持愛國者治港,支持完善選舉制度。疫情爆發以來,大批地區義工組織抗疫義工隊投身抗疫前線,把應急藥物及物資派送給確診家庭。

為了幫助居民改善生活環境,亦有成立家居維修義工隊,為基層家庭、劏房戶做家居維修服務。在支援地區層面減廢回收工作,推動公眾實踐減廢回收,讓綠色生活紮根社區。在經濟環境不佳時,多區舉行《愛心飯盒》送贈和收集舊傢俱電器轉贈有需要家庭及獨居長者。這些與居民關係至大的義務工作的發起人或參與者,他日獲選為區議員,改善區內各設施服務的工作定然不會減少。

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港區國安法》在港實施兩周年,作為油尖區街坊會義工領袖的筆者發行書籍「《港區國安法》首宗判決——唐英傑案啟示」,讓讀者了解《港區國安法》如何融入香港法例內,彰顯香港司法制度的公平公正。

區議會的改革方案更預期能夠發揮到「合蹤」和「連橫」的良好效果。大家不要嫌棄兩個戰國時期的歷史名詞古舊深奧,套入最新的區議會組成方案卻會有突出的表現。

「合蹤」可解作由上而下的結合,這次新方案注重行政主導和效率協作,由政務司司長的「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領導地區治理整體策略、政策和措施,及以政務司副司長的「地區治理專組」,統籌和指揮各政策局和部門的地區工作等,直接帶領各位區議會主席即各區民政專員,推動各區事務,完全體現行政主導,摨棄過去區議會討論多成果少的惡習。這個「合蹤」可以說是從根本完善地區治理架構、提高地區治理能力、增強地區治理效能,讓所有市民有所得益,也能夠符合市民對區議會工作的期望。

「連橫」是指各個馬區議會內的相互協作,區議會主席由18區民政事務專員出任,而區議會職能回到《基本法》97條下非政權定位。三類區議員將會各展所長,不論是委任、地區委員會選舉或直選,最重要的都是視乎區議員能否為市民提供良好服務,在三個如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和地區防火委員會,與區議會,地區管理委員會和關愛隊的互補長短,所能為當區居民提供的服務,絕對不會「離地」,對居民來說又是好事一椿,何必拘泥於直選區議員的人數多寡。

由治入興的香港,各個地區工作需要配合社會發展,區議會改革方案除達致國家安全為首位、愛國者治港的原則、體驗行政主導外,亦能刺激地區團體服務積極性,未來有更多參與的機會,更能發掘出地區內有能之士,實現「區區有專才,處處見義工,人人張笑口,家家樂安居」的成果。

文:李國昌

和衷共濟愛港聯盟創會主席
油尖旺道路安全運動統籌委員會員
油尖旺社團聯會名譽顧問
油麻地街坊福利會事務促進會執行副理事長
油麻地居民權會關注會 副會長
廣東省化州市政協委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