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誘人的大餅,但沒有國家能吃得到 文:悠然

印度總理莫迪上周國事訪問美國,風光異常,除了白宮正式歡迎儀式、元首峰會、國宴,還到國會演說,美印也公布一系列新合作框架,涉及簽證安排、戰機引擎和半導體等,在很多領域,美國是想拿印度複製當年聯中抗蘇的成功經驗的,所謂「今日印度、昨日中國」。而印度的目標也是取代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這屬於全面對撞。

一時之間,印度在美國加持下,取代中國工業地位好像唾手可得,事實是否如此?

印度問題多多,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稅法改革滯後、金融監管失序、基本福利制度缺失等軟件方面的不足、腐敗根深蒂固等,但這些問題是所有發展國家的通病,非印度獨有,印度最大的問題是發展策略的錯配。

上世紀8、90年代的中國經濟和今天印度很像,都是等待產業升級的後起工業國。中國後來從國外獲得大量設備、關鍵材料,才能支撐高速增長。今天的印度有層次較低但完整工業體系,面臨的任務是產業升級,和當年的中國一樣,需要把自己納入國際產業鏈。

不過,今天的國際產業鏈,一大半掌握在中國手裏,除非印度願意花三、四倍的價錢從歐美日購買,否則從中國獲得設備、原材料是最合算的,而中國也完全有能力爲印度的產業升級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印度有沒有能力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

如果印度有足夠的智慧,而中國又大方得有點笨,那麼印度完全可以複製中國當年的模式,就是「韜光養晦」。90年代的中國就是讓G7大國誤以爲中國人畜無害,只甘心提供廉價勞動力,只想賣掉8億件襯衫換來一架波音飛機,於是各大國也爭相向中國輸出技術,中國也就一點一點地侵蝕整條產業鏈,這個過程接近三十年。

中國當年是這樣起家的,現在自然不會接受另外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依樣畫葫蘆,以「韜光養晦」完成自己的工業化。

印度行不了「韜光養晦」,也非毫無方法。當年,美歐日也非笨蛋,它們也有各種遏制中國產業發展的政策,只是資本是逐利的,會繞開管制投資中國。

所以,即便中國政府想遏制印度,中國的資本家還是有可能繞開管制,悄悄地向印度輸出技術和產能——前提是,印度能夠給資本以足夠的回報,同時在國際上足夠低調,不觸怒中國。

可現實的印度的操作是令人嘆為觀止,非但沒有低調行事,沒有保護投資者,反而是在國際上高調宣稱自己是中國的敵人,並且採取殺雞取卵的方法坑害全球投資者,無論你是美資、德資或華資。

幾天前,莫廸見了馬斯克,特斯拉投資印度的事情炒的沸沸揚揚,事實上,這不是馬斯克第一次說要投資印度,也不只是馬斯克這麼說。

2020年時,馬斯克就想到印度設廠,但最後談不攏,其中最重要的阻礙是,馬斯克想印度允許特斯拉先在印度銷售,然後再在印度建廠,即用印度市場換特斯拉設廠,結果,印度直接關門不談。

還有德國大眾,和印度談判時表示,在印度建廠可以,但是需要印度消減一點關稅,把零部件什麼的進口過來,逐步完善產業鏈。結果,印度直接關門不談!

美印剛宣佈的合作項目,包括一系列技術轉讓,我們可以看到裏頭主要還是集中在偏服務業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非已有東亞國家成功經驗且更符合印度人口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我查了一下世界銀行外國投資佔GDP比的數據,印度除了在2016年外,任何時候都比中國低,而且大幅度低於越南,印度是1.4、中國1.9、越南4.3、向外投資大國美國居然也是1.9,簡言之,印度的外國投資一直沒有太大的改進,在中美貿易戰期間接收從中國外移的產業甚至遠不如越南。

更有趣的是,中國當年(2002年)和現印度GDP差不多的時候,早就是世界工廠,而印度不要說世界工廠,迄今更一直是貿易逆差,想做世界工廠,但又貿易逆差,我不知印度如何能自圓其說。

印度就像一個誘人的大餅,怎麼看怎麼喜歡,怎麼看怎麼誘人,但是你永遠吃不到,強如美國也吃不到。對印度這種國家,既不需要什麼善意拉攏,也不需要惡意對抗,就正常做生意就好。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