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出望外的「撤辣」 文:寒柏

港府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雖然整體而言不會有太大驚喜,但財政司司長正式宣布「撤辣」,更重要的是金管局亦放寬物業貸款相關的指引,算是喜出望外。

值得一提的是,港府宣布取消所有「懲罰性」的「印花稅」;這甚至乎是超過了市場預期。筆者走訪一中型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大家認為港府於過去2年以來的「減辣措施」力度不夠,本來對今次的「撤辣」不寄予厚望,豈料港府終於肯真正的「撤辣」,雖然稍嫌略遲,但仍算是有一點驚喜。

金管局的最高物業貸款成數放寬至7成。其中,工商物業貸款成數一律7成,住宅成數則3000萬以下可做按揭7成,以上的則可做6成貸款。此外,物業貸款的審批依然要進行「供款能力測試」,但卻建議銀行可以暫停「壓力測試」(即假設利率增加2厘),相對上已經算是一個大刀闊斧的讓步。

對於金管局而言,當初設立物業貸款的「審慎措施指引」自然是想遏止當時熾熱的樓市,但控制物業貸款成數到4至5成,並硬性要求銀行為借款人做「供款能力測試」及「壓力測試」,其最終目的卻是保障銀行物業貸款資產的質素。如今,金管局在跌市周期裡容許銀行放寬貸款成數及暫停「壓力測試」,並以大局為重,已算是成功「跳出自己的框架」。

當然,港府及金管局「撤辣」之後,本港樓市或可喘定,但不見得因此可以止跌回升。在高息環境下,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應該趁機減持物業及減債,小市民如有意置業亦應該三思而後行。「撤辣」後,香港樓市仍是壓力重重,總結如下:

1. 港府一律取消所有「懲罰性」的「印花稅」,只是「還原基本步」,不再懲罰本地及海外物業投資者。本港樓市在「印花稅」上與其他地區相比其實並無多少優勢。此外,對於物業投資者而言,大家早已開始以「收購公司」的方式省掉「物業印花稅」。如今港府「撤辣」,算是免卻買賣雙方不少麻煩,亦可使某些對「收購公司」有戒心的投資者重新考慮投入市場,但這對支撐後市的作用未必會很大。

2. 無論是內地或海外物業投資者,大家最終都只會看投資回報,「印花稅」只是其中一個考慮而已。按現時的估值計算,本港不少物業的租金回報平均只有2厘,這還只是「毛利率」,還未計算物業相關的使費。現時,大宗定期存款的回報仍有5厘以上,長期的「保本」保險類投資亦有高達4厘的回報。宏觀來說,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仍在4厘的水平上落,預計將會下調至3厘左右。如我們假設「長線投資」的回報應該有3厘,則港樓仍要按現在的估價減值33%。若假設是4厘,則還要下調50%。
現時,工商物業的成交價都比估值下調3成以上,成交還是非常疏落。此外,現在是「買家市場」,賣家還要作出很多承諾及優惠 (例如:先住後付、超長成交期、地產經紀的佣金回贈買家及變相由賣家提供印花稅等等)。港府減免「印花稅」或可減輕賣家的某些額外開支及負擔,但專業投資者卻不會因此而趕快「入市」。

3. 金管局放寬物業貸款指引並暫停「壓力測試」,無疑將會改善買家融資的難度。但值得留意,銀行在審批物業貸款時仍要作「供款能力測試」。換句話來說,除非物業投資者有其他穩定收益,否則先需要確保物業租金起碼足夠付息,才有可能取得貸款。以現時的利率水平來說,物業投資者仍要賣家大幅折讓,才有望取得銀行貸款「上車」。

我們不妨假設物業貸款的利率大約是6厘左右 (hibor為4.5厘,margin 大約為1.5厘);再假設現時物業回報率為2厘左右:

● 假設物業投資者取得7成物業貸款,每年利率為6厘,物業的租金回報率至少要有4.2厘,其租金才勉強足夠付息 (我們尚未考慮物業的相關使費及借款人要定期償還本金等問題)。我們先假設租金不變 (實際上,空置率在上升,租金在下調),如要物業租金回報率由2厘升至4.2厘,則物業價格至少要下跌52%。

● 若物業投資者只打算借6成呢?物業的租金回報率將要由2厘上升至3.6厘,即物業價格需要至少下跌44%。

早前,銀行還需要作「壓力測試」,基本上買家只能以「自有資金」或透過「物業貸款」以外的融資方式,才有可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因此,之前賣家就算連番打折及提供諸多優惠,工商物業或物業投資性質為主的成交仍是非常疏落。現時,或許會有買家因為可以重新取得貸款而有意入市,但物業價格仍需要繼續向下調整,成交宗數才有望回升。

4. 即使金管局放寬「審慎措施指引」,但其實很多本港銀行的「物業貸款額度」早已爆滿。自從「內房泡沫爆破」後,本地銀行需要為相關的壞賬進行撥備,按現行機制亦要削減「物業貸款額度」。過去1年以來,某些本地銀行因「爆額度」而需要「趕走」某些本地物業投資者客人。由於本地銀行仍需要為「內房」繼續撥備,再加上本地物業市場不景氣,亦教各大小銀行不敢向金管局提出「增加額度」的要求。簡單來說,就算金管局放寬物業貸款的措施,但各大小銀行的「物業貸款額度」早已爆滿。除非金管局有相關額度的「新措施」出台,否則對後市的支撐作用非常有限。

5. 即使金管局繼續把物業成數放寬至8成,並對各大小銀行的「物業貸款額度」持更開放及更靈活的態度,針對物業貸款的「銀根」有望增加,但其作用仍始終有限。在聯繫匯率下,環球資金回流美國,再加上中美角力,美國亦透導國際投資者把香港的資金轉投新加坡、台灣及日本等等。相比起「美元回流」的影響來說,港府及金管局的相關措施的作用,始終非常有限。

此外,本港物業市場還有一個「死症」,與港府及金管局無關。由於過去20年以來,香港物業市場進入了「長期大升浪」。絕大部份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都是靠「長揸」及「只買不賣」而「發大達」。

即使本港「自由行」早已在2015年起便開始走下坡,工商大廈的空置率多年來持續高企,並在2019年起便出現明顯的跌勢,但所有人對後市仍是充滿信心。過去幾年間,本港地產業界還不斷「自製好消息」,不斷幻想「明天會更好」。

當「中美貿易戰」開始爆發時,只有香港評論員認為美國政府只是「靠嚇」。當「黑暴」爆發初期,不少港商還認為港府將會很快「跪低」,內地政府亦會讓步,還深信「黑暴」會有「自制能力」。當年,小市民還趁「黑暴」期間四出「睇樓」。疫情初期,由第1波起,大家便一心相信很快便會「通關」,還不時傳出「阿爺派糖」的消息。呆等了3年後,港人便開始幻想「通關」後,「自由行」會重新來港「爆買」,甚至乎相信內地物業投資者於內地樓市泡沫爆破後,會反過來湧到香港以高價為發展商「接貨」。還有,美聯儲在2022年3月起開始加息,只有香港的意見領袖認為美國不會大幅加息。直至2022年11月起,有香港「媒體大亨」還作出美聯儲將會在2023年第1季減息的荒謬預測。

這幾年間,持重貨的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就是「不肯認輸」,不斷消耗手上的現金。某些著名物業投資者還開始借「高利貸」,透過「以債養債」渡日,至今仍不肯「劈價認輸」。

本港銀行對「樓市轉勢」亦孰「後知後覺」,大概在2023年第1季後才開始擔心一眾中型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的風險,卻不敢冒然行動,只不斷勸告它們要盡快減債。如果銀行直接把「債仔」迫死,處理其手上物業絕對是一大難題;在「買家市場」裡,一般正常買賣也得要「劈價」至少3成,「銀主盤」肯定還要劈得更狠,銀行勉強被迫拋售的話,還有機會虧本。

現時,港府及金管局「撤辣」,本港地產界正企圖營造「形勢一片大好」的境況,預計將會有「一手樓」成交宗數上升的「利好消息」。但無論如何,小市民如有意置業,絕對應該三思而後行,不要被那些奇怪的氣氛影響判斷。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