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香港的「洗腦工程」(一) 文 : 寒柏

不少香港人表現得「仇中反共」,2014年爆發了「佔中」,2019年則發生了「反送中」。香港人被集體煽惑和誤導的情況,其實已十分明顯。筆者打算以自身的一些經歷及回憶,作出一些回顧。

到底,「洗腦工程」是在何時開始的呢?

某些大陸朋友認為,香港人受英國統治150年,「一直以來」都受煽惑,但回顧幾十年來的情況,這「一直以來」的講法,未必說得過去。至少,三、四十年前,筆者也未見港英政府有明顯的「煽惑」或「洗腦運動」。

早在七、八十年代,香港社會算是「政治冷感」。當時,大家都認為「香港人」是「沒有根的」,逗留在香港裏,只是做「過客」及「賺快錢」。所謂的「獅子山精神」,反而是「後設」的。以筆者記憶所及,這「獅子山精神」只是電視台曾經說過,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主流。特別是八十年代起,香港爆發「移民潮」,這「過客」論調,所謂「easy come,easy go」,才是真正的主流思想。

那時候,大部分的香港人不見得會「仇中反共」,最多是「懼共」,而且不少人是「仇英」的。粗略來說,可能是「懼共怕英」。「洋鬼子」當道,就只得向他們「屈膝」而已,但不見得很情願。

另一方面,港英政府壓根兒也沒有甚麼「洗腦工程」。至少,肯定沒有大規模的「去中國化」運動。相反,直至九十年代初期為止,港英政府都相對坦率。英國政府從來沒有吹噓過自己管治香港有方,甚至乎在官方刊物中,也曾記載過英國政府先後不只一次想歸還香港給中國大陸的史實。特別是在八十年代期間,英資也曾大舉撤資,從來沒有多少虛情假意的說法。

在中小學的教科書裏,港英政府向學生們介紹香港歷史,也不會把香港的成功歸功於己。反而,文獻也記載了港英政府的不少問題。太血腥的「雙十暴動」,確實是輕輕帶過,但影響較深遠的「六七暴動」,港英政府也算是讓不同立場的傳媒,如實的報道出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教科書」裏,我們不見有太多「妖魔化」中國的說法。反而,官方也正視了當時「勞資糾紛」的問題。在管治上,港府也坦承地說明,根本交不出甚麼對策,最有趣的是,港府在不只一次的示威及暴動後,決定興建多些「公共設施」,也花一點錢搞一些「官民同樂」的活動,僅此而已。

面對香港人口在戰後暴增,港府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裏,也只是興建一些成本極低廉、「間架」參考「馬槽」的「公屋」。直至七十年代中期起,才有較像樣的「新市鎮計劃」。有趣的是,英國政府曾嘗試在本土照辦煮碗的興建那些類近「馬槽」的「公屋」,卻使英國老百姓大感不滿。

那麼,港英政府認為香港有什麼成功的因素呢?教科書裏記載,香港「水深港闊」,有利成為「轉口港」。二戰後,有上海的企業家及資本家來港,再加上難民湧入,使香港有大量便宜的勞動力,發展出「輕工業」。八十年代後,則因中國「改革開放」而成為區內金融中心。港英政府也表明是奉行當時英美政府都認同的「小政府、大市場」政策,為「無為而治」改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叫作「積極不干預」。

筆者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確實未見過港英政府有刻意吹噓自己的功勞,對香港發展起來的闡述,也算是十分客觀,未見有明顯及大規模的「洗腦運動」。

較明顯及有規模的「洗腦工程」,應該在九十年代才開始。

(待續)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