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關愛隊並不能替代區議會 文:姚潔凝

近日坊間對政府將會實行的「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關愛隊)議論紛紛,有傳聞說關愛隊將會替代區議會,十八區區議會有機會被取締。亦有社團在施政報告建議書中,倡議關愛隊可參考民安隊等制服團體,民政專員將會以招標方式,邀請各地區團體申請云云。

筆者義務處理地區事務已逾八年,沒有議席,沒有資助,以自己專業人士的收入,自資管理三個地區專頁,解答街坊查詢。由於筆者用心服務街坊,一傳十十傳百下,不同區域的巿民都會慕名前來,希望社區實驗室能為他們排難解憂。

香港政府見新冠疫情,揭露了十八區民政署多年來在地區聯絡和服務上的不足。為何回歸前的民政專員,能擔當政府基層管治的耳目,回歸後卻越做越差呢? 箇中原因,有政務官因缺乏愛國意識而尸位素餐,亦有區議會因選舉日漸政治化,令官員即使有心推動區政,亦令利民政策裹足不前。

民政專員輕視地區政務,錯誤地把處理地區事務的責任,推卸給民選區議員。奈何區議員薪酬微薄,根本沒有足夠資源去改善地區建設。雖然特區政府二十五年來,賦予區議會撥款大權,可是,由於區議員老齡化或專業知識不足,區議會撥款淪為設置無謂地標的大白象工程,不論建制派或反對派議員,都不得民心。

香港政府有意設立關愛隊,以改善地區服務,是一個好的開始。可是,若如傳聞所言,以關愛隊來取締區議會,便會矯枉過正,原因有三: (一) 漠視香港政制發展歷史;(二)未能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三)失去群眾路線。

提出以關愛隊取締區議會的人士,其中一個理據是,過去的區議會過份政治化。他們認為去除選舉成份,全部以委任的方式,便能解決問題。這些倡議只是單從其政黨利益出發,過於膚淺,漠視一國兩制下香港政制發展的歷史。1981年1月,港英政府發表第一份《香港地方行政白皮書》,目的是使地區施政有更佳的協調和對居民的需要有更迅速的反應,使區內居民更多參與地區事務,才在地區成立管理委員會和組織區議會。香港巿民40年來已習慣有區議員協助地區事務,若政府只因2019年一次政治事件而取消區議會,理據不充份之餘,只會惹起巿民反感。

由毛澤東主席至習近平主席,中國多年來的國家主席都提出要「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現時的立法會已被巿民批評只得一種聲音。按過去的統計,那聲音只能代表少於一半的香港巿民,若政府把關愛隊取締區議會,只會令大部分巿民更感到,民間的聲音被徹底地排除在制度之外,無助團結。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關愛隊只是在制度上優化地區服務,完全沒有民意基礎。委任一幫派人士作政治酬庸,撥社會資源進一步去壯大他們的聲勢,巿民只會更感到政府私商授受而已。

還望政府在設立關愛隊一事上,不要偏聽,要平衡社會不同的聲音。

文:姚潔凝

測量師、民主思路社區實驗室政策總監、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本科修公共及社會行政,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