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怪反對派,有商榷餘地 文:陳凱文

原定於本月1日實施的垃圾徵費計劃,在年初鬧得沸沸揚揚的情況下,押後至8月實施。當時本欄已經指出,徵費計劃差不多觸動到所有階級的奶酪,押後既不能讓反對者變為支持,還會讓別有用心之人更多時間做文章,借徵費計劃發動軟對抗,加上計劃實施後必定有人違規丟棄垃圾,即有機會在執法過程遇上反抗,甚至可能被有心人炒作而成了騷亂的導火索,所以從管治角度而言,計劃與其押後不如擱置。

及至港府於上月底火速完成廿三條立法,部分外國政客和媒體循例鬧一陣子之後,根據本地的輿論生態,不論是各路網絡水軍,還是主流媒體,都需要找一個可供炒作的新話題,剛在全港14個試點搞起「先行先試」的垃圾徵費計劃,自然又再變成城中熱話,加上計劃本身有太多甩漏之處,例如指定垃圾袋不可降解又易穿、本可被用來裝垃圾的膠袋變成「廢物」,還有當局如確保「三無大廈」住戶用指定袋的問題,都為人們提供抨擊和反對的理由。

在網絡輿情發酵過後,便輪到了部分建制派落場發功。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接受訪問時表示,如不做不好環保設施而全面推行,引致混亂況風險好大,政府應審慎因應實際情況再作評估;同屬民建聯的全國僑聯前副主席盧文端則撰文,宣稱香港應聚焦經濟民生,又指垃圾徵費計劃是當年「激進反對派」提出的建議,上屆政府在泛政治化高壓下訂出的政策。

平情而論,垃圾徵費為何會引來反彈,所有執行細節層面上的甩漏,都不是真正原因。一切的問題關鍵,可不是指定袋要市民多掏了錢,或者是所謂擾民,而是徵費本意就是要市民減少消費,跟商界賴以發財的消費主義背道而馳,假若計劃真是能降低市民的消費意慾,便會打擊整個消費市道,若再加港人北上熱潮的影響,部分人自然開始擔心,計劃施行會間接地推高吉鋪數字,最終損害到食利階級的利益。

可以說,自反對派在完善選制之後退場開始,某項政策只要碰到食利階級的既得利益,除非是什麼政治硬任務,否則總會有建制中人出來跳草裙舞,意圖推倒重來。粉嶺高球場如是,明日大嶼如是,長者乘車優惠如是,垃圾徵費亦如是。讓人感到懊惱的是,反對垃圾徵費的理由,要指出問題的話可以很多,毋須埋怨到所謂激進反對派的頭上。

任何一個稍懂上網的人,都知垃圾徵費計劃的建議,最早出自政府於2005年公佈的推出「都巿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並建議是政府於2007年向立法會提交垃圾徵費的條例草案。當時負責環保政策制定的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是廖秀冬,屬特區政府首批政治任命官員。縱觀其履歷和政治背景,對方被時任特首董建華邀請加入政府前,曾擔任北京奧組委的環保專家及代表,跟反對派完全沾不上邊。

事後,隨着董辭職曾上任,廖秀冬的位子被邱騰華取代,到12年換上了黃錦星,垃圾徵費的條例草案要到18年才出籠,但當時的反對派,正在經歷14年佔中失敗後的政治低潮,民建聯還能在九龍西的立法會補選勝出,社會當時決非處於所謂的「泛政治化高壓」的環境,某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若非翌年的2019年,港府聽從了某些建制派議員的建議,透過修訂《逃犯條例》來解決陳同佳涉嫌在台殺人的問題,單靠當時反對派的政治能量,也未必能鬧出什麼太大的動靜出來。

退一步而言,即使有人硬要認為,環保政策是反對派支持的主張,但垃圾徵費草案通過,是在2021年8月26日,當時主流反對派因4名議員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後被褫奪資格,已於2020年11月宣佈集體辭職,只剩鄭松泰一人。更有趣的是,當時投下39張贊成票的,全部都是建制派議員,唯一的一張反對票,是當時沒參加反對派總辭的鄭松泰,而當時還有建制派議員宣稱,立法會若由反對派佔多數的話,草案未必能順利通過。

之所以要翻這些舊帳,不是要為垃圾徵費護航,特別是計劃從本質上而言,更像是以環保之名徵收累退稅,但無論是因何理由,或者從哪個階級立場反對垃圾徵費,我們都應該尊重歷史。即便是當日建制派有其他的考慮因素,才會全數支持垃圾徵費的法案通過,今日他們要轉換立場,也只能說自己過去考慮不周。總之,自反對派總辭之後,還去玩啥事都怪反對派的那一套,便跟倒自己米再無分別了!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