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自省:認清個人對社會整體的責任 文:吳桐山

聖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吳桐山自問做不到聖人的要求,但一年到尾,我們還是應該藉此自我檢討一番。我認為,較之新冠疫情,人類更大的威脅還是來自污染和氣候暖化。但無論是要做好防疫還是做好低碳環保,我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刻認清個人對社會、對整體的責任。

防疫需要每一個人配合政府的措施,積極接種疫苗,這我過去已經說過不少。但個人對保護環境的責任,不能停留於口號式、時尚式的減碳,而需要通過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方式來體驗,從個人消費慾望上做到「源頭減碳」。

這些年隨着澳洲大火,西歐的洪災,北美的熱浪,一個接一個的極端天氣,別以為氣候變化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繁,氣候變遷成為本世紀最棘手的難題之一,除了仰賴政府修法、企業主動減碳,我們作為普通人也應該身體力行為減碳出力。

首先是出行方式。根據環保署統計,在香港,包含汽車、火車等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佔比約為總量的16%,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倡議,透過空間規劃重塑出行模式,以減少依賴車輛出行的需求,若我們能改變每天的通勤方式,多搭乘地鐵、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甚至挑戰騎腳踏車上、下班,減少碳足跡的同時,也能減少空氣污染。

除了出行習慣外,還包括我們的飲食生活需求,平時我們應該培養少肉多蔬的飲食習慣,因為吃一份牛排就會釋放330公克的二氧化碳,相當於開車4.8公里,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就是這般超乎你我想像——光是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佔全球排放量的 18%,比全球運輸業(鐵公路、輪船、飛機⋯⋯等等)的碳排放量加總起來還多。

近日有個令人雀躍的消息,以色列初創公司MeaTech,將細胞培植結合3D打印技術,「印」出一塊牛扒。它不是植物肉,而是貨真價實的牛肉,MeaTech更嘗試培植豬肉及雞肉,若用此技術可取代畜牧業同時減少碳排放對環保也有實質幫助。

「盲盒」直播等消費方式鼓勵浪費

但要想達到真正的減碳,更重要的一點還有大眾的消費欲望。如近些年很流行的「盲盒」,環保嗎?非常不環保。因為你可能抽到的不是你想要的,結果你買了好多個沒用的,才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個,這是典型地浪費資源。還有如內地的直播帶貨,就是利用人的衝動型消費,秒殺、刺激顧客下單,但這種衝動消費環保嗎?也不環保,因為大部分時候衝動買回來的很可能也是自己不需要的。

所以我們應該理性對待自己的消費需求,我們所穿的每一件衣服、所用的每一項物品,在生產、運送的過程中都累積了或多或少的碳足跡。人類的生存活動無可避免地會消耗地球資源與能源,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對手中的物件心懷感激,正確使用每一樣產品,在安全範圍內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尋找重複利用的可能,為手中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用。

這些都是作為大眾,為了「綠色減碳」所承擔的責任,但並不具備法律約束力,減緩氣候變遷就仍有一段長路,最終還是需要政府、企業與民眾共同努力。新年將至,讓我們自省一番,無論是要終結疫情還是終結氣候暖化,我們不能怨天尤人,只有每一個人身體力行,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