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層次思考香港出路 文:吳桐山

剛結束的聖誕元旦假期迎來一次北上小高峰,據媒體報道,單單聖誕4日假期就有約114萬人次前往內地,南下內地人僅約42萬人次。港人習慣北上消費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惹人反思。現在香港對外的吸引力也好,還是對內的消費刺激也罷,對比內地的眾多一線城市,香港這座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如何恢復往日的輝煌,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

疫後復甦到現在即將滿一年,過去這一年時間裏,從每次節日後「北上南下」人潮逆差的的數據來看,港人北上消費是遠遠大於內地人南下的趨勢。本來大家都很寄望年底消費旺季能帶來回暖,但無論是餐飲、零售還是電影娛樂一類都沒有濺起很大水花。日前,香港影業協會及戲院商會屬下的機構宣佈,2023年的聖誕假期所有電影票房收入2000萬不到,較2022年同期少逾1,320萬元,跌幅逾40%,創20年以來新低。

4月21日將舉行「全港戲院日2024」,所有電影票價劃一30元。
4月21日將舉行「全港戲院日2024」,所有電影票價劃一30元。

實際上在去年的上半年清明小長假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北上南下」人潮逆差,當時業界就已經提出各種「對策」,以現在的結果來看並沒有太大改善。大家都在苦思對策,我認為可以從三個層次思考香港的定位。

首先,香港與內地的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無論從人口體量還是經濟規模都不如。其次,從人口紅利上,香港的勞動力明顯要比內地的更年長,相對服務體驗亦不如,這也是很多港人去灣區城市消費的原因之一。而過去香港之所以對於內地人有吸引優勢,更多建立在當時內地的經濟發展沒有香港好、建設沒有那麼成熟罷了。

香港要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呢?最好的結果當然是錯位發展,通俗來說就是做內地做不了的事情。澳門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眾所周知內地是不允許博彩業的,但澳門博彩業因其合法性的「獨特」優勢吸引不少內地遊客,當然這樣的獨特優勢也得益於歷史原因,因為澳門在回歸之前就已是博彩之都。

做不了領先者就要做追隨者

有什麼是內地不能做的,卻容許香港做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能找到這樣的「空子」,香港就能如澳門一樣立於不敗之地。

第二個層次是做「試驗田」,但前提是政策制度上要夠開放。但現實卻恰恰相反,香港無論是金融還是交通各方面比周邊的城市是政策保守落後的。舉個例子,深圳現在準備着手試驗低空飛行無人機商業化運營,也就是未來人飛於天、車行空中的「天空之城」將照進深圳。但香港在這方面還沒有任何想法。而作為香港固有優勢的金融業,香港這些年在創新金融產品方面的步子邁得不夠快。近年的趨勢更是重監管、輕發展,連政府委任的搞活市場小組的成員都是前證監的成員。

如果我們連「試驗田」都做不到,那就要擺正心態,去做一個「追隨者」。不一定要爭取第一,別人先做我們緊隨腳步,也能把生活過好,但關鍵的是大家要有一個跟隨別人腳步的態度。因為過去幾十年,更多是珠三角學習香港怎麼做,然後去輻射全國,但現在隨着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事情都反過來了,例如現在香港引進很多內地餐飲品牌,很多門店都大排長龍,帶動香港消費需求。

反觀香港電影市場低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電影市場跟不上內地化步伐,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西方片,對於國產電影的排片都比較邊緣化。實際上內地電影院的西方電影排片佔比早就已經很低了,既然香港和內地經濟融合已經成為事實,行業裏面我們又做不了領先者,那就要擺正心態做「追隨者」,謀求共同發展。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