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體免疫到低死亡率—孔大教授們的謊言 文:悠然

近日,港大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指「實際確診人數達350萬或以上,接近一半香港人口,再加上疫苗接種率已大幅提高,第一針接種率逾九成,兩針達八成幾。當疫苗接種率達九成,再加上確診人數越來越多,疫情會控制下來,這與群體免疫或社區免疫效果是出現了。」

真是一派胡言,這種說法出自專家之口,令我非常訝異,他真是以為我不看別國的新聞嗎?迄今,世上還沒有哪一國家出現群體免疫,無論是有二千萬個案的英國,還是近八千萬個案的美國,他們的「共存」現象是一再感染,所有人都會被感染,或早或晚,而且有新病毒來就是一波波的新感染,不少個案是一年感染兩次,或兩年三次的。孔大教授提及的全民免疫從沒有出現過。

香港人不少抱怨說沒完沒了的隔離和核酸檢測,以為「共存」就是回到正常生活,但英美實際情況是「共存」後,也是沒完沒了的核酸檢測,還有加上沒完沒了的被感染。大多數人感染後的症狀是發燒3到5天,然後是使全家人發燒 3到5天,人數一多,擠兌醫療資源,結果就是大大增加死亡數字。

近日發現除孔大教授的「群體免疫」論外,西方世界也在醞釀「疫情低死亡率論」,如一篇文章提到「新西蘭病死率驟降十倍,COVID-19總病死率只有0.03%」,0.03%的病死率是什麼概念呢?對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公佈的資料,美國季節性流感的病死率約為0.1%。新西蘭的COVID-19病死率遠低於流感。看到這裏,大家是否士氣大振?遠低於流感病死率那就是可接受的低。

我細看一下低的理由,文章認為新西蘭病死率低的主要原因在於避免了醫療擠兌,以及疫苗接種率非常高。這個好像是老生常談,香港不也是這樣嗎?

我查找了新西蘭的感染數字,一看就知道0.03%的病死率是怎樣「出現」的。病死率(CFR)的計法是分子為患病死亡人數,分母則是確診病例數,病死率數字減少可以是分子縮小了,更可以是分母增加了,新西蘭病死數字是這樣的:

「2022年2月10日以前,每百萬人口累計確診不到3700例,累計死亡10.3例,病死率0.27%;
而截止2022年3月18日,每百萬人口累計確診9.19萬例,累計死亡29.5例,病死率0.03%。」

用簡單易明的方式呈現是「新西蘭從2月10日到3月18日,死亡人數漲了3倍,確診人數更是漲了30倍,因此刷出了全球最低的病死率! 」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共存」、「躺平」都是別無選擇,然後用數字、概念等合理法別無選擇的窘態,明明有得楝,香港人為何要走到這個別無選擇的地步呢?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