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警惕「文化軟對抗」 文:陳凱文

自從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早前表示,政府已感受到有「軟對抗」的力量,正試圖藉不同領域作出破壞之後,「軟對抗」曾一度成為社會政壇熱話。誠然,香港在《國安法》實施之後,傳統的亂港勢力已樹倒猢孫散,但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部分亂港分子潛逃境外之後,仍然利用網絡,散播各類煽惑他人仇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言論。部分則選擇蟄伏下來,但在網上發表各類言論,或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某些行動,以此進行所謂的「軟對抗」。

然而,「遠對抗」的言行,通常有着模棱兩可的屬性,藉此隱藏行動者真正的政治意圖,當局難以透過立法方式禁止,只能由愛國人士利用傳統或網絡輿論,跟其針鋒相對,指責對方的做法,或者駁斥對方的論點。另一方面,不少人談到「軟對抗」時,往往把焦點放在政治層面上的言行,例如部分人在特定日子上的穿著打扮,在部分政治活動上的不合作,或者針對中央或特區政府施政的暗諷,至於利用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文化差異,藉此挑起對立情緒的「文化軟對抗」,則似乎未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所謂「文化軟對抗」,是指有人故意利用內地與香港居民之間在生活、語言或文字使用習慣上的差異,挑起兩地居民之間的矛盾,甚至是藉此建立香港居民的「主體意識」,破壞港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以此推動所謂的「文化港獨」。其內容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網上俗稱的「地域黑」:利用部分內地居民缺乏公德意識的負面新聞,製造內地居民普遍素質偏低的刻板印象,藉此讓部分人為其港人身份產生「優越感」之餘,加深港人對內地居民的偏見,從而破壞對方的民族認同。

另一種較為常見的「文化軟對抗」手段,便是部分人或媒體蓄意挑起所謂的「粵普之爭」和「繁簡之爭」。眾所周知,內地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推行簡化字,以及積極推廣普通話的情況下,普通話和簡化字成了法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但是香港因其獨特的歷史,以及港英時代特定的教育和廣播政策,粵語成了香港華人的共同語,同時保留了繁體字的書寫習慣。

及至香港在回歸之後,由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沒引入香港,只有於《基本法》第8條規定:中文和英文都是正式語文,加上《基本法》第136條規定,特區政府可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礎上,自行制定教學語言在內的教育發展和改進政策,使大部分學校雖有教導普通話,但粵語和繁體字仍是常用的漢語教學語言,其社會共同語文地位亦因此得以保留。

可以說,容許香港在原有的教育制度下,維持「兩文三語」的教學語言政策,本來是體現「高度自治」的一項德政,但其結果自然是內地與香港之間,至今仍存在語言和文字上的差異。在此情況之下,部分別有用心的亂港分子,便會利用兩地之間語文差異,說出一些學理上似是而非的歪理,藉此貶損普通話和簡化字,甚至是透過炮製各種陰謀論,攻擊國家現行的通用語言文字政策,從而達致煽惑他人憎恨國家的目的。

其中一個常見的例子,便是指普通話不像粵語,並沒保留了入聲,因而把入聲在普通話及北方話的消失,說成是滿人入關所說的「蹩腳漢語」,乃至將普通話說成是「胡漢混雜語」,以此加強港人對於普通話的排斥。其實真正認識音韻學的人,都應該聽過「入派三聲」,是指元代成書的《中原音韻》裡,已有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的記錄,可見入聲字在北方中原音的消失,發生在明代之前,跟當年滿清入關毫無關係。

另一個常見例子,便是抨擊簡化字違背所謂「六書」的造字規律,又或者把兩隻或多隻字簡化為一隻字,造成一字多義,以此證明香港保留繁體字的必要性,並攻擊國家當年推行簡化字的政策。可是任何人只要系統性學習過文字學,便會知道所謂「六書」是東漢學者許慎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漢字類型,而非先有「六書」,古人再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而漢字在演變過程中,不少字都經歷過通假和訛變,因而不符所謂的「六書」原則。

這些受到通假和訛變的漢字,至今仍存在繁體字當中,例如「告」的本來寫法是上牛下口,今人的寫法便屬訛變,又例如「居」本義為蹲下,今義是從「凥」字通假而來。另一方面,國家在推行簡化字前,漢字在過去的演變過程中,亦曾衍生過不少簡筆字,至今仍被慣用繁體之人使用,如立法會的「法」,是從「灋」字簡化而來,尖沙咀的「咀」,本字應為「嘴」,黃大仙廟的牌匾,將「黃」寫為「黄」。

由是觀之,大部分港人視之為繁體的常用漢字,其實亦有字不符所謂的「六書」法則,乃至有些字本身便是簡筆字,卻從來沒有人以此說事。事實上,此種抨擊簡化字的言論,某程度上是源於兩岸分治。認識近代漢字簡化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蔣介石政權在遷台之前,乃至在遷台後的初期,都曾有意推動漢字簡化,但在內地正式推行簡化字後,對方受其對立的政治立場影響,便有組織手下的文人,猛烈抨擊簡化字。

這類建基於政治偏見的批評,後來被香港的亂港分子利用,以此作為對方挑起繁簡之爭的所謂論據,從而達致他們建立所謂的港人主體性,推動「文化港獨」的目的。事實上,早在黑暴爆發之前,便有自稱「本土派」的亂港勢力,宣揚所謂「文化建國」的思想,並且利用所謂的粵普和繁簡之爭,以及散播當局有意「消滅粵語」的陰謀論,挑起部分民衆的對立情緒。

及至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公然宣揚「文化建國」的聲音幾近絕跡,但是部分人依然將自己包裝為學者或文化人的身份,繼續在網上大搞文化軟對抗,散播着抨擊抨擊簡化字或者普通話的歪理。由於這類言論往往以似是而非的學理包裝,極易讓不諳文字學的民衆受其誤導,愛國陣營實在有必要組織輿論,有系統地駁斥此類蓄意挑起語言隔閡的言論,當局亦應有所警惕,並從教育和宣傳著手,讓民衆正確地認識國家通用語言,以免被別有用心之人有機可乘。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