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大自然 文:湯家驊

我愛大自然。正因如此,學成歸港後,除了第一年住在市區外,我一直住在郊外。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石屎森林,要每天能親近大自然實在不是那麼容易。國家在近代發展過程中也曾遇上這問題。但是從前說什麼「只要金山銀山,不管綠水青山」,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今天已改變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國家早在1992年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並成為締約國。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概念;換言之,生態、環境、保育和復修已成為現代國家策略。去年1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舉行了第十五次會議,制訂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並定下了二十三個2030年需達到之全球性目標。

從國家把大自然放在物質主義之前,可見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上確是有異於西方。我們雖然起步遲,但我們是發展中走向小康的國家。我們着重的是整體利益,是與生態環境穩健共存,這與西方價值觀比較着重個人自由和利益頗有分別。也許這是因為西方社會奉行資本主義或着重物質主義的結果;也許這是他們着重所謂個人自由,令這種價值觀影響了每個人之人生觀的結果。

特區回歸前在百多年的港英管治下,或多或少也受到了這種價值觀薰陶的影響。主權是回歸了,但是這種文化差異有沒有隨着回歸而有所改變,在今天而言,答案似乎還是難以肯定的。

無論如何,今天已有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二百多國家簽署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這代表着在中國努力推動下,大自然保育及維護生態多樣化已成為了國際共同價值觀,餘下的工作將集中於如何在各不同地區落實這《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下之二十三個全球性目標。

特區政府最近提出要適時追上《昆明─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框架》下要求的二十三個目標。這是一個頗為高的目標;例如修復30%退化區、污染減少50%、大幅提高藍、綠空間面積及質量等,對我們來說均是極具挑戰性的目標。我們面對最大的挑戰,是房屋需求問題。政府多年來一直面對增加屋地的壓力;因此很多時取易避難,在建屋與保育或綠化之間偏向迎合大眾需求一方,加上香港人普遍對西方個人利益文化的堅持,實在對配合推動這方面之國策的持續成效不敢奢望。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天不做則永遠幹不成,政府需要視野和勇氣,迎難而上,尋覓合理的平衡點,最終成功達至《昆明─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框架》下的全球性目標。希望今天便是一個好的開始。

轉載自湯家驊Facebook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