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前中共總書紀、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等機構用「極其悲痛」四個字形容,記憶中「極其悲痛」是第三次用,第一次是1976年9月毛澤東過世,第二次1997年2月的鄧小平離世,其他領導人都是「沉痛宣告」。
筆者是七十後,在八十年代懂事,非常關心時局政治,每天都看香港的傳媒,那時的大陸報道多是負面,特別是在89年後,報道更是鋪天蓋地的嘲諷、抹黑、咀咒,無日無之,耳濡目染下,我對江澤民、對那時期的中國誤解頗多、自以為是的了解更多。
江澤民正是在89年、國家風雨飄搖間接任總書紀,在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下,他那一代人艱難地把中國帶出險灘。我在得知他去世後,在社交媒體寫了一小段,簡單總結了他的貢獻:「他在位13年是真的難。
體制轉軌的陣痛、國企大面積虧損破産、幾千萬下崗、物價飛漲,財政收入不足,外貿逆差,國際制裁……
硬是走過來了,交給新世紀一個嶄新的中國。 」
如果要記他的功績,離不開四點:
1)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最大經濟奇迹,今天的中國可以和美國並駕齊驅、可以解決貧困問題,都得益江年代轉變、突破和理順。
2)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把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精神刻入共產黨的基因中。
3)提出「三個代表」,發展生産力、繁榮文化事業、爲人民謀利益。
4)軍隊一律不得經商,在軍權深度參與商業之前釜底抽薪,否則,後患無窮。
今天,篇幅所限,我把重點放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國外交,看看江的團隊如可在稍縱即逝的時間之窗,讓中國安然度過驚濤駭浪。
1989年,蘇聯勢力在東歐各國兵敗山倒,各國都全面向西方開放,1991年蘇聯更解了體,那時的中國可以說是䧟入全面困境:政治上信心重挫;經濟上不知改革之路怎麼走;軍事上被美國在91年海灣戰爭的力量展示驚呆了;外交方面,六四事件影響尚未消除而蘇聯又解體,使中國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大為下降。92年上台的克林頓對華態度極不友好的。更重要的是,90-91年中國尚有蘇聯牌可打,按照常理美國為了平衡不會對中國趕盡殺絕,但91年蘇聯崩潰了,俄國全面親美,這張牌也完全廢了,而且更有可能有反作用。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當時的中國不僅在外交沒有收縮自保,而是大膽向前衝。江澤民在很短時間內抓住機會做成三件大事。
一是與俄國簽訂劃界條約,穩定了中俄關係的基礎,使中俄政治互信大增,直到今天仍是背靠背的大國關係。
二是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這是中國第一個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國際組織。最為巧妙的是該組織似乎也是當時俄國可以主導的唯一一個重要國際組織,這為兩國長期合作製造了一個舞台。這個組織穩住了中亞五國,既能遏制極端宗教滲透又能遏制西方顛覆。
三是中國不但和所有前蘇聯加盟國建交,更重要的是和日韓關係大突破。1992年中日領導人互訪,尤其是不計二戰罪行的困擾,邀請日皇首次訪華,同時與韓國建交。可以說,對日韓關係的突破經是用濟意撬動政治,用中國市場大餅吸引讓日韓和美國爭食,以減低美國的政治衝擊。經濟上形成日韓可以被中國「分而治之」的有利局面。
今天回看,中國能在九十年代與在意識形態逆流的俄國建立互信,與日韓建立深度經濟交往,江澤民對機會判斷力、把握力和執行力,居功厥偉。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爲自由撰稿人,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