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選賢能 創造新可能 文:黃宇翰

今屆區議會的報名期結束,基本上落實「愛國者之爭」,44個地區直選各有3至6人參選,市民在眾多的候選人中找出值得支持的對象實在不容易。

參選者知名度偏低 政黨主導選舉工程

完善地區治理方案落實,區議會的產生方式也隨之改善,由2019年452個小選區合併為44個大選區,每區的人口數由2019年平均約1.7萬大增到現時約11萬至22萬。以往在小選區默默耕耘的區議員,在新制度大選區的情況下知名度明顯不足;而政黨龐大的「選舉機器」則發揮了極大作用,大家不難發現很多街頭的選舉口號是「選議員,選政團」,候選人的個人能力往往被忽略。

獨立人士有承擔 多元議會靠賢能

特首李家超表示,區選門檻訂得高,目的為「從中選優」,參選人的多元化,日後區議會有不同背景、界別、階層的人士,地區事務能更立體及更多角度考慮。因此,市民選擇候選人應從多方面考量,候選人的個人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有經驗、有時間、有專業的理應是大家不二之選,若果參選人的個人能力相近,其所屬政黨才最後一併考慮。

新制度下直選區議員的資源沒有增加,但服務市民的數量卻大幅上升,他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去接觸不同的居民,更要親力親為去了解市民的各種需求,獨立及無黨派人士敢於走上直選的跑道,曾當區議員的筆者對他們的勇氣及承擔深表佩服。獨立及無黨派人士沒有政治包袱,不需顧慮政黨及利益集團的意見,更能夠從市民的感受和自己的專業判斷去反映問題及提出建議,區議會有非政黨人士才能有更多不同的聲音,專業人士當議員有助議會更多元化,政府更容易吸納不同的建議。

參選者質素比政黨更重要

不少所謂民主國家,投票大多只能在兩三個大黨的代表中選擇,選舉後就是沒完沒了的黨派之爭。香港需要的是有質素的議政者,而不是黨派權貴的代言人,所以作為精明的選民,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候選人的能力是否適合當個稱職的議員,而非候選人來自哪一個政黨。有些參選者不斷強調自己屬於那個政團,所以值得選民支持他們,筆者不禁忽發奇想,這種候選人要是換成一隻貓或是一隻狗,是不是選民都應該投票支持呢?

有前途的政黨肯定是匯聚了各方精英,而非一班庸碌無為之輩。如果是政黨忠實的支持者,更應該為自己支持的政黨把好關。部分直選候選人的職業繁忙,朝九晚五的工作過後,晚上還有多少精力服務區內十多二十萬的市民?日間找不到的議員是要給市民「夜繽紛」的關懷?筆者以前服務的區議會,每兩個月的會期就有六、七個委員會再加上一個大會,試問有全職在身的參選人能否每個月都請假好幾天?一個對選民不上心,對自己工作又不盡責的人,有可能是一個好議員嗎?這些人當上議員豈能不拉跨所屬政黨?大家請放心,大政黨的資源充足,不會因丟失一兩個議席面放棄服務的!

筆者呼籲大家盡公民責任,在12月10日為自己、為香港、為國家投下神聖的一票,選出有經驗、有時間、有專業的新一屆區議員,為香港創造新可能!

文:黃宇翰

學研社成員 前沙田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