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胡貶漢-金庸武俠小說的隱藏脈絡 文:悠 然

小時候看金庸,滿眼都是武打情愛,非常喜歡。

去年暑假,我再讀一遍金庸武俠小說,發現小說裏居然夾有私貨,隱藏了一個世界:捧胡貶漢,即是對外族政權(契丹、汝真、蒙古和滿清)都是同情、讚賞的角度,對漢族政權(兩宋、明和反清復明義士)多有醜化貶化的傾向,而且金庸這態度是隨著創作歷程愈來愈明顯,愈來愈不隱藏,這一條非常隱藏但又不難發現的脈絡,用學術些的說法是:

構築外族統治的合理性。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筆下第一本武俠小說,我們看看在兒女私情以外的民族大事:陳家洛是造反了,但不徹底也不成功,最後陳家洛還和乾隆妥協。

第二本《碧血劍》寫了明皇帝崇禎多疑善妒,而袁承志往行刺皇太極時,聽到他說:「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讓天下百姓人人有飯吃」,袁承志聞言,即放棄行刺計劃。意思明顯不過:縱使由少數異族殖民統治,要國人剃頭留辮,動輒興文字獄箝制言論,扼殺華夏文化,只要「人人有飯吃」,便是「良好管治」,不應「反清復明」。這樣的皇帝便是好皇帝,不應刺殺。

捧胡態度,昭然若揭。

然後就是《射鵰英雄傳》:在外族(蒙古)長大但是不忘本的郭靖不為美色、榮華所誘,寧願回到大宋為國為民,非常有漢民族感情,但如果我們仔細看會發現外族的道德水平非常高,既有勇有謀的鐵木真、又有情有義的完顏洪烈,蒙古人是朝氣勃勃的,南宋則是腐朽不堪的,這個衰敗政權無法保護自己,反要倚重江湖中人。

後續的《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和《白馬嘯西風》等,都有非常一致的描寫:外族就是淳樸的好漢子,漢人就是奸詐的壞人,漢人朝廷更是絕對的廢物。

甚至在本應以反元爲主題的《倚天屠龍記》裏,我們會看到明太祖朱元璋是奸狡小人,元朝公主趙敏非常貞烈聰慧(甚至在貞節觀上更像一名漢人),她父親汝陽王察罕特穆爾和哥哥庫庫特穆爾(王保保)深明大義,成全了愛上漢人的趙敏,他們的寬容和愛護的概念,即使放在今天還是超前的。

在《天龍八部》裏,金庸寫蕭峯被漢人迫害的故事,表面在寫一個認同的悲劇故事,但從蕭峯視角,漢人是加害者而契丹人卻親如兄弟,完全和現實相反,現實是契丹才是侵略者,北宋是被動防守一方。後來蕭峯到過白山黑水後,我們通過他的體會,會將金人領袖完顏阿骨打看成一個講義氣的好漢子。

然後,就是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作品《鹿鼎記》,更是捧胡貶漢高峰之作,小說的主線是漢人無賴韋小寶怎樣從幼年出身於滿清作惡最多的揚州,耳薰目染滿清之殘暴罪惡,崇拜大明英烈好漢、同情反清志士的小孩子,一步步在高官厚祿腐蝕下,墮落成滿清皇帝死心塌地的走狗奴才。

小說主要的壞人都是漢人,無論是先親清後反清的吳三桂或反清復明的鄭克塽,都是貪婪無情的小丑,而清朝君主則有多情有情順治和英明神武的康熙。

我們看看小說中康熙和韋小寶的最後互動:

康熙搖了搖頭,臉上忽有淒涼寂寞之意,過了好一會,說道:「滿洲人有好有壞,漢人也有好有壞。世上的壞人多得很,殺是殺不盡的,要感化他們走上正途,我也沒這麼大的本事。唉,做皇帝嘛,那也難得很。」向韋小寶凝視半晌,道:「你去罷!」

嘩,清皇帝是多合理、多有情、多有材、多愛民和多善良!

金庸用心良苦,長篇大論,就是爲滿清入關和殺戮增加合理性,洗讀者的腦,讓大家覺得滿清皇帝是因爲得民心才得天下。

我非常好奇為何他有這個想法?你們覺得呢?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