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青年政策不如搞人才政策 文:文 瑜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雷厲風行,特首李家超上來就成立四個工作組處理貧窮房屋等問題。青年議題是李家超競選政綱關注的四大範疇之一,今次也提出一個頗有創意的做法,那就是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負責帶領「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小組」。他指小組為中一至中三學生而設,為期1年,首階段有2,000個名額,包括師友配合、個人發展計劃、財政支援三大元素。

這個做法的確創新,也是過往政府未有人提出過。但新東西也會有較多疑問。這裡的關鍵詞是:青年、貧窮。政府的目的是要解決青年跨代貧窮,也就是讓這些人最起碼不再窮下去。

首先我腦海就冒出一個問號:如何選出這2000個“幸運兒”呢?香港有貧窮線,也有中一至中三學生的人數,但究竟有多少數量的中一至中三學生屬於貧窮,我不掌握數字,但肯定大於2000人。這2000人,是政府投入資源,找出導師,來引導他們人生規劃和理財,當然是比其他人要幸運了。但凡事都要考慮公平問題,政府必須詳細交代,你是如何選出這2000人?為何是這些人而不是那些人?

是好似公屋一樣,開一個網站接受申請,然後排隊?還是好似彩票一樣抽籤決定?政府應該首先定一個標準,什麼人才符合這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小組」的幫助標準?這些人數量有多少?你首階段幫2000個,那什麼時候有第二、第三階段去幫其他?等一兩年後,你沒有幫到的人,已經長大了,不再屬於中一至中三了,那就不幫了。這項政策的操作豈不是成了“青年脫貧幸運大抽獎”?

其次,這種做法家長味道很濃。設立一個導師,去一對一幫助這些貧窮青年,不是直接給錢他們,而是指導他們。指導什麼?指導他們人生規劃、理財。

我覺得,願望是好的,但太家長味濃。第一、成長的路徑是無窮無盡的,每一代人也是不一樣的。幾十年前,李嘉誠可算是成功青年,但李嘉誠以他的成長路徑,去指導現在的青年發展,卻未必能成功。因為時代變了,李超人搞地產可以成功,現在的青年可以要打遊戲、搞云宇宙才能成功。路徑也是不一樣。我做新聞工作獲得成就,但你找我去做導師,被我帶的那個學生未必適合做新聞,他有他的路徑,是超乎我想象的。所以用導師好似家長一樣去帶領他,他就能成功嗎?我是有疑問的。

第二、青年成功的關鍵是敢闖敢做,李嘉誠也好、馬斯克也好,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沒有哪一個是政府派導師去培養他成功的。只要空間廣闊、環境公平,總會有人成功,但也不可能令所有人成功。成功是相對的,所有人成功等於沒有人成功。現在由政府出面指導部分青年成功,那會不會成為一種道德綁架:既然有政府出面,不成功不行,那麼只能製造某種特殊的競爭優勢去保證這些“幸運兒”成功,那麼這對其他非“幸運兒”的青年造成不公平。這種環境只會窒礙整個社會的創造力。

我認為,搞青年政策不如搞人才政策。香港當前發展最大的困境是市場細小,既不能對外融合、也不能對內融合。只有放開懷抱,廣攬天下英才,讓有能力的青年來香港成功,而不是去令每一個香港青年都成功。就像一個家庭,有十個子女,父母的責任是創造好的教育條件、好的環境,去讓每一個子女發揮自身長處,去讓他們選擇和闖蕩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事事指導,妄想讓每一個子女都獲得父母想要的成功。後者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文 : 文 瑜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