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支持港產影片講好香港故事  文:文武

幾天前到劇院看一齣港產電影《緣路山旮旯》,雖然沒有大牌影星作為招徠,但這部故事內容簡單的電影,清新簡樸,確實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電影結束時,戲院突然走進幾個人,衣着樸素,,拿着咪向現場觀眾作自我介紹,原來他們就是這部電影的導演、演員等製作人,入場與觀眾互動,讓觀眾更多地了解這部港產影片背後製作故事。

這部電影最先吸引筆者的,是據說它拍攝了多個香港郊外山旮旯的自然美景和純樸的鄉村面貌,展現出香港繁華都市之外的另一面。看過電影之後,果然,沙頭角、下白泥、荔枝窩、大澳、長洲、茶果嶺等多個具有不同自然景光和文化特色的鄉郊美景,隨着電影中主角所經歷的幾個小故事,串連起來,而且表現得十分自然、清新。即使是在繁忙都會區中的觀塘地鐵站,在電影中也絲毫感受不到平日的緊張壓迫感,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成功地讓人們感受到香港的另一面。

茶果嶺
茶果嶺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香港IT界的年青人,在觀塘區出生、在茶果嶺長大,入讀觀塘區的中學,在中大學IT,畢業後又在觀塘區的IT公司就職……。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年青人,電影所講述的主角經歷過幾段愛情小故事,也只能算是普通平淡的小故事,不過就像是發生在鄰家男孩身上的小故事一樣,有生活的真實感,容易引起共鳴。

李家超當任新一屆特首後,強調要「講好香港故事」,但怎樣才能「講好香港故事」,卻未有具體的表述,筆者認為,香港製作的電影,就是「講好香港故事」,讓外界更好地了解香港的重要媒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港產片最興盛的年代,李小龍、成龍等一代又一代的功夫片,讓全世界都認識了香港,更透過香港認識了中國文化,反映香港都市生活的許多港產片,也令內地、台灣,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從中認識香港,了解香港。直至今日,許多內地人、台灣人,以致全球各地的華人,提起香港,腦中浮現出的,就是一幕又一幕港產影片的經典鏡頭。

不過,近十多年來,港產電影的創作已不再如當年那樣具有活力,港產電影對外講述香港故事的能力也越來越顯得薄弱而缺乏力量。

特首及特區政府重視「講好香港故事」,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要支持、鼓勵本地電影創作,讓創作人、導演和演員們,可以從香港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真實地、藝術地展現出香港特有的生活面貌和文化特徵,讓海峽兩岸、全球華人,世界各國的人們,都可以透過港產影片,更好地認識香港,進而透過香港,認識中國。

《緣路山旮旯》是一部讓人感覺清新的小品式創作,據導演介紹,他們按劇本,原來只預設10天的拍攝,後來,在後期製作時,又增加了2天,補了一些鏡頭。簡潔的表現手法,簡單純樸的故事,沒有華麗的包裝,卻真實地反映出香港的生活,更透過故事的鋪排和鏡頭,向外界展示了不一樣的香港,也展示了香港年青人的新面貌。

如果說,過去香港一直給外人的感覺就是商業味濃厚的現代大都市,是燈紅酒綠的動感都會,也是一個拚命賺錢、生活緊張的城市,那麼,《緣路山旮旯》展現出的卻是一個綠水青山的香港,是一個既有都市繁華,同時又充滿鄉村風味、小鎮情懷的多元香港,而新一代的年青人,則是有個人主見,有個人追求,按自己的喜愛的生活模式去生活的年青人。這不正是一個真實的香港嗎?

荔枝窩
荔枝窩

影片的製作人與現場觀眾交流時,透露出一些感慨,其中也包含着一絲無耐。他們說,在現場不時聽到觀眾的笑聲,證明電影確實能引起一些共鳴,但卻叫好不叫座,甚至收回成本也還有一段距離,反映出本地電影製作的不容易。

直至今日,香港仍然是一個充滿動力的大都市,中西薈萃、多種文化並存,多種思潮激盪,讓香港的生活豐富多姿,具有吸引力,為電影創作提供了優良的土壞。筆者相信,假如政府在政策上能有所支持,讓更多年青人可以透過電影施展才藝,表達思想,港產影片就可以迎來另一個新的興盛期,更好地講好香港故事。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