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以至上逆五千年中國,兩岸四地無分法制不同,而同歸中國皇帝腳下,受中國文化與傳統中國道德思想影響。所謂不同,只有地方管治方法之不同,地方風土民情之分別,而無兩邊多政制之劃分。自周始,主張仁政愛民,行皇道。至秦,統一中國, 推王權法術之極,仁政愛民思想抑制無光。兩漢經學之盛,復使經學再展,忠君愛國, 尊師重道,父慈子孝,五倫尊卑分立,天人關係建成,中華文化更趨燦爛。魏晉文化之玄,浪漫逍遥,仍不失仁義禮智之傳統。隋唐五代佛學之融入,令中國思想文化又推進一層,生命個體自由為之肯定。雖有論此為中國傳统思想之岐出,實亦豐富了中國的道德觀念。至宋元明,天理良知揭然朗照於人心,復中國傳統道德心性學問仁義說,為中國道德文化之高峰期。影响中國人至深之理論,至今昭昭日下。然中國知識分子發見人心內存善心良知,努力追求道德修身之最高學問之同時,卻只能談民本之政治理想,未能開展理性民主政治一路向。遂至滿清中國幾為列強瓜分,並有割讓香港,強佔澳門, 侵略台灣之辱。內戰後中國共產黨中國執政,中國國民黨退守台灣。於是形成今日兩岸四地政治制度之分立。隨着港、澳之回歸,兩岸經貿旅遊發展之頻繁。四地從法治上的融合,到政道上的統一,實在值得探討。
「仁、義、禮、智」。傳統中國人都講仁義,重家庭倫理,由「父慈子孝」以建立整個社會的人倫關係基礎,從而以鞏固社會各階層的關係,成為國家社會穩定的最重要因素。自周至魏晉,儒家文化成中國文化之主流,道、墨、法又豐富了中國文化思想。隋唐佛學之盛,般若空,唯識有,真常理論等,皆為中國文化所吸收並攝,「仁、義、禮、智」之說依然為中國文化之核心。宋明理學家所指天理人欲,無論理氣心性,至王陽明發論良知,皆為復繼先秦孔孟仁義性善之論,儒學思想依然是中國文化之重心。滿清推尊君愛國,皇權神授之至極,宗族鄉黨,儀文重於心性,儒家遂成為八股陳舊,阻礙思想自由之元兇。西學民主科學之傳入,共產世界社會主義理論之衝擊,使中國傳統文化受極大影響。雖然如此,今日無論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甚至世界上有華人之社區,
「仁、義、禮、智、慈孝、祖宗」等觀念,仍為國人思想重心。當今國家政策,推人本觀念,並大力在各省各市推動「文明禮貌」運動。對此,中國文化之重要內容,仍然不離傳統,仍未失心性良知之原本。然而於當前世界,東、西、中、外交流益增,無論政治、經濟、文化均互相影響。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又各因近代歴史之因素,在政治文化上,受西方不同程度的影響,致在相同文化下,各自形成不同政治制度與法律體系。在當前形勢下,國家要繼續五千年統一基業,從宏觀到微觀,由深度長遠與闊度包容,去處理共同與分歧的問題,確實是當前中國政治的一大考驗。
文 : 陳祖光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