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房地產=救老百姓? 文:寒 柏

太陽底下無新事,內房市場不景氣多時,近日終於有人再次大談「救房地產等同救老百姓」的觀點,算是老調重彈。

多年以來,內房商以「高負債、高桿槓、高周轉」的經營模式急促擴展。無論是內房商或物業投資者,都相對容易的從銀行取得大規模的融資。物業發展及投資的生意模式簡單易明,所謂「磚頭」有價,銀行也樂得做相關的生意。樓價連年上升,地方政府更可以透過賣地應付所有開銷。此外,不少老百姓亦多置房產,並透過炒樓置富,試問這「音樂椅遊戲」又有誰想停下來呢?

這「賺快錢」及「先使未來錢」的模式,有誰不喜歡呢?這不僅是商界所喜愛,所有老百姓也不會抗拒。但如此好事,又豈會沒有代價?

觀乎世界各國的經濟歷史發展軌跡,側重房地產發展最終會導至嚴重的資產泡沫,不僅讓下一代難以置業安居,還讓整個社會「先使未來錢」,把未來的資源都透支並集中在房地產市場裡,扼殺了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也窒礙了科研及產業升級,最終導至整體競爭力下降。

簡單來說,房地產泡沫不僅把社會資源都集中在一起,還嚴重透支未來。這一代人享受的代價,便由下一代人承擔。

有見及此,中央政府早於2012年左右便提出「房住不炒」之概念,並多次以不同的行政手段遏止樓市升勢。但內房商仍是以「做大做強」為宗旨,所謂「貪勝不知輸」,並沒有遵守中央政府的建議,錯過了減債及減產的最佳時機。中美貿易戰後,疫情爆發,再加上近年美元大幅加息,讓多欠外債的內房商資不抵貨,最終促成資產泡沫爆破。

嚴控房地產泡沫及遏止炒風並非內地政府首創。無論是古今中外的國家都有相類近的措施。

以中國為例,儘管宋朝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併」,但仍極力遏止京師重地及大城市的「炒風」,曾嚴禁官員囤地及置業。當時,中央政府的方量較強大,官商較受規矩,老百姓的生活便較富裕。當「禁止炒風」的政策名存實亡後,繁華似錦的宋朝,就只是表面風光,但綜合國力開始走下坡,貧富懸殊的問題更日趨嚴峻。

此外,歐洲國家都曾經歷過「泡沫爆破」的苦況。由於受過教訓,絕大部份歐洲銀行對房地產的借貸亦比較審慎,甚至乎不做「海外物業」相關的借貸生意。其中,德國算是在遏止房地產炒風範疇上做得比較好。即使在美國推行「量化寬鬆」後,歐洲諸國的樓價縱有上升,但亦僅局限在主要大城市,其升幅仍遠不及亞洲地區。

由於內房市場牽涉龐大的利益,要管控好相關風險絕非易事。現時,內房市場泡沫爆破,倒底是商人吃虧,還是老百姓吃虧?

據筆者與內地朋友交流所見,內房市場泡沫爆破後,再加上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確實讓內地經濟有下行壓力。但暫時來說,我們尚未看到有大規模的裁員,內各各省市的消費市場尚算可以,一線城市更是十分暢旺。只是內房市場風光不再,各地也少了亂花錢的「大豪客」,中產家庭亦暫不作「重大投資」,但大家仍願意消費。國家追求及希望老百姓有「幸福感」的現況並沒有改變,基層老百亦過着「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

內房市場泡沫爆破爆破所影響到的,就只是內房板塊的既得利益者。若中央政府以「洪荒之力」推行「拯救房地產」之策略,最受惠的便是現正在「水深入熱」的內房商,絕非一般「兩不愁」及得到「三保障」的老百姓。

「內房商」與「老百姓」的利益明明並非一致,但偏偏有人企圖把兩者綑綁在一起,自然是想騙取中央政府的資源,甚至乎希望扭轉「房住不炒」的政策大方向。

現時,內房泡沫爆破,內地政府亦有各種支持政策出台,例如是「保交樓」、「認房不認貸」及「削減供樓利率」等等,政策重點都是保障及支持老百姓,當然不是為了保障某些過度擴張的內房商。整體而言,內地政府還不只一次的降準亦為社會釋放出流動性,避免發生資金鏈斷裂及骨牌效應。

在中短期而言,「房住不炒」的政策杜絕了炒賣歪風,社會各界少了一個「賺快錢」及「先使未來錢」的門路,整體經濟增長難免要減速,自然很多人不高興了。但在長遠來說,我們避免房地產市場再次釀起泡沫,並把有限的資源重新導向多元化的經濟產業,最終對老百姓來說仍會是利多於弊。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