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與國教

昨天在酒家晚飯時聽到一句説話,「自古以來,中國愛國義士很多,但漢奸也不少」。這很值得思考,講仁義的多是愛國之義士。立即想到孔、孟的「義利之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義」。

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並沒有一科「國民教育」,亦沒一課「國安」。讀書人以士人氣節,以義盡仁至的精神,為國家服務。士人如何培養出這種置死生於道外,盡忠於國,盡孝於父母?説來可能有很多現代教育家嗤之以鼻,哂笑為八股迂腐之學,就是棄之於舊書攤上的「四書五經」。儒家的仁、義、禮、智,以性善為本,以義作行為標準,以仁爲最高善之境界。在人倫關係上,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層層推出,鞏固家庭倫常,維繫國家。

古代中國教育,就是教人做個有仁義理念的「好人」。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這不就是「四書」中已包含了「國教」和「國安」的觀念,不用獨立成科,不需強推硬植,愛國忠心之情懷自然刻骨銘記。

幾千年中華文化之深闊,儒家做人道理仁義之學,已化入中國的文、史、哲學中。歷朝歷代忠義人物事蹟,古代散文、漢賦唐詩宋詞至明清小說,皆有不少慷慨激昂,大義參天,可以激動人心的好作品。浪漫愛國的屈子《離騷》裏的「善鳥忠貞和惡禽讒佞」、諸葛亮《出師表》中「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的忠誠,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辛棄疾的「夢迴吹角連營」報國心,關雲祥、岳飛、文天祥、秋謹、與妻訣別書的林覺民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等,數不盡的愛國人物,他們的文學作品和生平事蹟,已經是最好的國民和國安教育了。

記得幾年前,要求特區政府批准,英勇殉職的公務員永久土葬於「浩園」,公務員事務局的態度,曖昧拖拉。在窮追猛迫下,只換得個修繕「浩園」工程。政府視忠義之士為平常,以利益計算之,就算殉職者「能一一垂丹青」,市民又怎感覺到他們在「時窮節乃見」呢!形式主義的工作,只能培養出形式而流於表面的愛國心和情。最好的國民教育,就在國家歷史、文學和哲學思想之中的文化大成,才會育出一顆真正的愛國心。特區政府教育局不能固封於日見無效的中文科教育政策呢!

文 : 陳祖光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