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買化妝品敲響香港經濟的喪鐘 文:寒 柏

近日,朋友都紛紛北上消費,所有人對內地都讚不絕口。回想起本年初,全港政經界很多人一起迫逼內地「通關」,認為兩地「復常」後,內地旅客會蜂湧而止。最終卻迎來「大規模港人北上」的新時代,實教人啼笑皆非。

比較讓人感到有趣的是,「自由行」明明早在2015年起便已現頹勢,港商直至本年初以來,仍憧憬「復常」後「自由行盛世」將再臨,這絕對是一件非常荒謬之事。

兩地「通關」後,港人北上消費絕對是意料之內的事。筆者比較感到奇怪的是,內地消費的質量飛躍絕不是新聞。其實早在至少10年前,內地已有讓大家驚嘆的西式咖啡店、茶店、餅店及新型主題商場等等。反而,筆者認為近幾年以來,內地的消費板塊並沒有非常顯著的進步。為何某些港人直到近日才重新「發現」呢?

坊間早有不少人對「港人北上消費」的原因進行了一些分析及總結,筆者亦不再重複。但值得大家留意的是,有些港人居然已開始北上購買化妝品,這可算真正標誌着整個本港「自由行盛世」的終結。

早在20年前,金融風暴過後,香港經濟仍是一蹶不振。由於聯繫匯率的關係,港樓大跌而陷入通縮,但物價依然較貴,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購物天堂」,變成了「沙漠」。直至03年,內地推出「自由行」計劃,並逐步擴大試點,這情況才忽然間扭轉過來。

大約在03年至06年左右,即使香港經濟持續有所改善,但當時普遍有識之士都對「自由行」的幫助嗤之以鼻,紛紛認為作用不大。

記得,當年匯豐銀行經濟師梁兆基及已故著名股評人曹仁超等都曾為「自由行」的生意「打算盤」;二人都認為內地遊客消費對「龐大的」香港經濟幫助並不大。

為何他們的預測全盤出錯呢?其一、他們當時大幅度低估了內地旅客的人均消費及內地訪港旅客總人數。其二、他們忽略了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所帶來的「乘數效應」。由於多了一大批內地豪客,香港零售、餐飲、酒店及旅遊業全面復甦。就業人數及薪金有所增長,亦進一步帶旺本地消費市場。本港零售商的生意做旺了,業主可大幅加租,遊客區的店舖遭搶購並以倍數計升值。「自由行」帶旺遊客及本地人消費,整體消費帶旺租務,租務帶旺地產,地產進一步帶旺金融。整個香港經濟便因為「自由行」而活起來。

內地推出自由行的首幾年,一般港人仍不明白當中的道理,但零售業界卻一直「悶聲發大財」。其中,最賺大錢的自然是少數本港連鎖化妝品零售商。

由於內地向進口化妝品徵收進口稅、消費稅、及增值稅,當時於內地購買化妝品平均比香港貴至少50%。那時候,每個化妝品牌要進口一個新產品 (以SKU單位作計算),都需要經過冗長的申請及審批。因此,內地所能購買到的外國品牌及產品十分有限。反之,香港卻是一個「自由港」,對化妝品沒有太多規管。零售商甚至乎可以進口水貨。因此,內地消費者在香港便可以更低廉的價錢,購買到更多不同種類的進口化妝品牌及產品。

在自由行初期,化妝品零售可謂把這口「頭啖湯」盡喝。由於化妝品零售商擴充及開新店成本較低,再加上貨品由幾塊錢到上萬元亦有,可以算是「大小通吃」,行業的「防守性」相對較高;化妝品零售商算是最容易捉緊當年那突如其來的商機。

當時,某些內地人甚至乎一次過購買幾十萬元的化妝產品。本港化妝品零售商算是在「沙士」過後第一批受惠於「自由行」的界別。

當然,茶餐廳及食店的經營成本可能比連鎖化妝品店舖更低,但每間茶餐廳於每天可以服務的客人數目是有限的,遊客就是吃得再「豪」,每筆生意可以賺到的錢,仍是有限數。相比起來,化妝品零售商的「生意可擴展性」大得多。簡單來說,每個人可以購買更多化妝品,供自己一、兩年之用,或替親朋戚友購買,亦可為同事代購,或甚至乎轉售圖利。

相比化妝品店的「生意可擴展性」更大的,有可能是金舖及錶行等。但每間金舖的營運成本高得多,需要投入的資本大得多。即使生意人於03年看到了商機,亦不可能立刻便瘋狂開店。各大金舖四處擴張的年代,亦要等到07年後的事。

因此,於03年至06年間,當香港人仍然質疑自由行的成效之際,香港化妝品零售商正在過着「悶聲大發財」的好日子。內地旅客不僅大量購買價廉物美的進口品牌,甚至乎主動向化妝品小姐請教起來。由於當時內地,無論是化妝品資訊及產品之流通都不及香港,內地客人自然對香港化妝品小姐言聽計從。香港化妝品零售商自然看準了商機,要店員向內地人推介佣金較高的產品,甚至乎「夾帶私貨」,自己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級外國品牌」,並直接向外國生產商進口產品。由於香港化妝品零售商分店眾多,自家品牌的生意亦太好,本港零售商自己打造的品牌,居然有本錢可以找到一線大明星作為代言人,其銷售額甚至乎一度反超越某些貨真價實的外國高級品牌。

記得07年,朋友們還在質疑「自由行」的功效,甚至乎指「自由行」就只是購買化妝品而已,難道會走去買樓嗎?

直到那時候,大家才終於知道本港化妝品零售商已「肚滿腸肥」,但普遍人仍是低估了它們所能賺到的利錢,亦忽略了這股力量對本港經濟的「乘數效應」。更有趣的是,「自由行」於稍後的幾年,果真擁入了香港房地產市場,居然真的連本港物業也「炒旺」了。

總括而言,本港「自由行盛世」算是從化妝品零售而起。直到近日,筆者發現有香港朋友反過來到內地購買化妝品,這絕對是標誌着這個大潮流的終結。

朋友指,只要到「小紅書」裡找尋內地化妝品小姐的帳戶,留言及互動一下,便可得到她們的關注。內地化妝品小姐大都願意給予一定的折扣,吸引香港網友直接到內地專櫃找她們。港人大都在周末北上,找到該化妝品小姐,便可享有折扣。朋友們還可以到特定的口岸,以遊客身份申請退稅。考慮到折扣和退稅,到內地專櫃購買到的產品,居然比香港專櫃還要便宜!

自10多年前起,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急起直追,並大做內地遊客生意,雖然把利益分薄了,但香港零售商尚能支撐。其後,內地消費品的稅制也按計劃逐步削減,還設立了如海南自貿區等吸引遊客,亦進一步削弱香港的競爭力。直至疫情期間,「網購」大行其道,內地客人已不需要來港「入貨」。以上種種,早已敲響了靠「自由行」致富的零售產業的「警號」。但始終仍有內地客人來港購買化妝品,只是整體購買金額大幅下跌而已。很多本港化妝品零售商、品牌專櫃及專門店倒閉,但行業龍頭尚能苦苦支撐。

直至近日,港人反過來回內地購買化妝品,正式標誌着「一個朝代的終結」,亦恰巧是一個足足20年的的循環。

來港購買化妝品的內地人大幅下跌也罷了。連港人也喜歡網購而不必一定光顧零售實體店也罷了。但現在港人主動北上消費,當中居然包括了化妝品如此標誌性的產品。這還不算是網購或直播帶貨,而是內地實體店對本港實體店的「直接擊倒」。

本港遊客區的零售店舖、商場及寫字樓之估值早已明顯過高,只是業主一直苦苦支撐而已。今年初,大家還憧憬「自由行盛世」重臨,如今還有什麼藉口可以保持那本來已過高的估值呢?此外,即使是專做本地人生意的民生店舖,亦難免要面對由內地高鐵打造的「一小時生活圈」之競爭及挑戰。本港民生店舖的生意,物業租金及售價亦難免要有所調整。

港人回內地購買化妝品,標誌着內地零售服務業全方位的取代及壓倒香港,這不僅標誌着香港「自由行盛世」的終結,還預示了香港整體經濟的衰敗。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