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孔子言行的影響(3) 文:香港牛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這段的「彭」字,真是玩死大鴻儒,幾乎所有解讀不是跳過就是不解,例如朱熹,其他解讀都是把「彭」解作「彭祖」,基於不疑這個「彭」字,甚至把「老」字解「老子」。即如南懷瑾老先生亦如是解。於我而言,這個「彭」字,實是「朋」字的錯白字。是記言者聽錯而錯寫的字而已。

這句解讀:「只是記述而不加添私作,要求信實。喜歡古文,我把古文當為是我的老朋友。」本來「述而不作」是傳媒世界的凖則,「傳媒可信」是基本的原則。可惜現今已是道聽途說。哀夫!

《論語》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禮記》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人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孔子在以上兩文都說自己學不厭,教不倦。上文似是單獨的自我評論,下文則與回應弟子之問,而上文未必截自下文,因為多了『默而識之』及『何有於我哉』兩句。上節的前三句的意思一般是「記在腦中不出聲但學識它,學知識而不會厭倦,教誨弟子不會覺得疲倦。」但末句「何有於我哉」,楊伯峻先生解作「這些事情對我有何困難,是信心心滿滿之言。」而南懷瑾先生以「除了前三點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沒有」,是謙虛之言。朱熹則解為「前述三項事情,何者能有於我。」我理會是指「前述三項事情,我做到了嗎?」而我也認同此解讀。

此幾句説話反映孔子的謙遜性格。

第二節的解讀是:以前子貢曾經問孔子說:「老子已是聖人嗎?」孔子説:「聖人,我就不能做到。我可以求學不知厭倦,教誨別人不覺得疲倦。」子貢説:「學不知厭倦,得到智慧。教人不知倦,是仁者心。具智慧且有仁心,老師已是聖人了。」

誠心的説,本人懐疑説此段話的是後門人,借子貢之名來誇耀孔子以提升孔門地位。在我而言,只是學不厭、誨不倦,不堪稱為聖人,應該要看所學所誨的是什麼東西。孔子之聖不在於學不厭、誨不倦,而在於其所言、所行、所提示之影響是教人做君子仁人。為了高薪厚祿而學不厭,誨不倦的人就一定是聖人嗎?今時今日就有騎劫真誠之名,樂於教粗言穢語的公知教授啊!

文:香港牛

一個自幼不信神靈,大半生為口奔馳的香港人,眼見青年人思維被毒害,故立願發揚好文化。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