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聯儲連番加息,陸續有美國銀行倒閉,包括頗具規模的銀行。但讓人感到困惑的是,美國加息已開始對其金融體系造成震蘯,為何美聯儲官員仍不肯掉頭減息?
以一般常理推斷,美國為了維持其金融體系的穩定,不可能繼續堅持加息,甚至乎應該立刻調頭減息。此外,美國當局亦應該不惜一切的保護其銀行體系。若銀行業出現倒閉潮,將會對美國經濟造成骨牌效應,甚至乎會搖動美元的地位。通脹雖然可怕,但兩害取其輕,美聯儲怎會單純地為了遏止通脹而任由美國銀行體系崩潰?
08年金融海嘯期間,美聯儲先後推出了3輪「量化寬鬆」,以「印錢」的方式挽救經濟及穩定金融體系。有了「前車之鑑」,我們很難想像如今一旦出現危機時,美聯儲會袖手旁觀。
有趣的是,雖然美聯儲「放水救經濟」的印象深入民心,但根據美聯儲的「往績」,「放水救經濟」是事實,但絕不代表「放水救銀行」。
以2008年為例,雷曼最終仍然是倒閉了。由金融海嘯至今計起,美國至少有537家銀行破產。若參考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歷史,上世紀30年代,一共有9,000間美國銀行倒閉。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美元是環球流通的「硬貨幣」,但美國銀行倒閉的事情,卻如家常便飯般。當地人要麼就是「先使未來錢」(戶口沒有錢),否則有存款的,都不會把所有錢放在同一間銀行裡。
美國政府對銀行「見死不救」,是因為「救經濟」不一定要「救銀行」。「救銀行存戶」也不一定要「救銀行股東及債主」。「救存戶」也不一定要全都救,只救一部份亦能阻止潛在的骨牌效應。
當然,於1929年的一役,美聯儲的緊縮政策算是有點「玩出火」,2008年的金融海嘯,則似乎太溫和。綜合來說,近百年以來美聯儲並沒有以銀行體系安全為最首要考慮。無論是1929年的「緊縮政策」還是2008年的「量化寬鬆」之下,都有很多美國銀行倒閉。
很明顯,美聯儲還有更高層次的考慮,即使它們仍要保障美國銀行體系的安全,但卻不一定要確保沒有銀行倒閉。如今,陸續有大型銀行倒閉及出現經營困難,仍沒有立刻扭轉美聯儲的利息風向。
值得一提的是,對美國金融界來說,其實加息亦不一定是壞事。「減息」及「放水」下,美國金融界當然是「肚滿腸肥」。但「加息」及「收水」除了製造了危機,亦同時創造了不少機會。
對銀行業界來說,其實業界根本從來不甚賺錢。以傳統銀行業務來說,舉例一筆100元的貸款,淨利息及非利息收入就只是1元左右。但萬一出現壞賬,銀行要再做至少100筆相同金額的貸款生意,才能把錢賺回來。貸款及存款都是近乎無利可圖的生意,其他中介業務雖然可賺取非利息收入,但很多時候銀行要先做「冤大頭」借錢給客人,才會有這些額外收益。說穿了,銀行根本是一門近乎蝕本的生意。
為何仍有這麼多人經營這門蝕本生意呢?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幹」,如果銀行在一般情況下都不太賺錢,甚至乎還要賠本,即肯定總會有些時候可以「翻幾翻」,否則怎會有人肯做?如此一來,銀行什麼時候可以賺大錢呢?
每當有其他銀行倒閉之際,業界的幸存者便可以「白武士」姿態出現,並以「至抵價」(例如是1元成本;又例如先由監管機構把問題資產撇清) 收購「問題銀行」,便可以大賺特賺。
簡單來說,每當加息潮之際並出現金融危機,銀行才可以透過「黑吃黑」的方式牟取暴利。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